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的Trends系列共有16本综述期刊,致力于帮助读者了解生命科学、医学和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发表具有权威性且易于理解的综述和观点文章,由各领域专家撰写,涉及前沿主题和科研趋势。我们的文章不仅仅是简单地文献总结;而是综合信息,提出新的想法,挑战现有的观点,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供独特和批判性的见解。尽管Trends的文章大部分是由编辑邀请撰写的,但我们也欢迎向编辑提交文章提案(pre-submission inquiries)和任何来自科研界的反馈。今天,小编带大家一睹Trends全系列2025年3月刊的高清封面大图和其背后的故事!
请扫描了解Trends16本综述期刊全系列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IF 11.6; CiteScore 22.9)
Z-DNA是一种左旋形态的DNA,与更为常见的右旋形态B-DNA形成对比。B-DNA是生理条件下最常见且最稳定的结构,而Z-DNA由于其具有瞬时性和动态特征,因而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在本期中,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杉山弘教授团队发表题为“Z-DNA at the crossroads: untangling its role in genome dynamics”(处在十字路口的Z-DNA:揭开它在基因组动力学中的作用)的综述文章,总结了Z-DNA检测与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影响其形成的调控因子,以及如何应对该领域的研究挑战。封面图片的设计灵感源自乔治·R·R·马丁(George R. R. Martin)的《冰与火之歌》。
图片来源:Tomotaka Vinodh。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IF 14.3; CiteScore 28.6)
2025年2月是阿西洛马重组DNA会议(Asilomar Conference on Recombinant DNA)召开50周年。这场半世纪前的会议汇集了最早的生物技术先驱,共同探讨重组DNA技术的潜在风险及其安全研究规范。阿西洛马会议的核心原则之一是:预防措施的严格程度应与该技术的评估风险相匹配。然而,在会议召开的几十年后,一些生物技术的监管已逐渐偏离基于风险评估和科学原则的框架。本期杂志收录四篇观点与综述文章,探讨在阿西洛马会议召开50年后,重组DNA技术应采用何种合理监管框架,以及监管政策如何既能促进创新又可能对其形成制约。
图片来源:Claire Williams;一些元素通过BioRender.com编辑。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Trends in Cancer
(IF 14.3; CiteScore 28.5)
随着癌症治疗格局日益复杂,对更精准生物标志物的需求愈发迫切。人工智能(AI)技术有望加速药物研发,通过生物标志物实现患者与临床试验的精准匹配,并优化治疗方案制定。在本期中,来自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Marta Ligero和Jakob Nikolas Kather及同事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生物标志物在辅助癌症治疗决策中的多元应用。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Cancer
Trends in Cell Biology
(IF 13; CiteScore 32)
迁移体(Migrasomes)已成为介导细胞间通信的重要机制,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本期中,来自清华大学的俞立教授团队发表题为“The migrasome, an organelle for cell–cell communication”(迁移体,一种用于细胞间通讯的细胞器)的观点文章,总结了迁移体在健康与疾病中的功能,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潜力,并强调该领域的新兴挑战。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迁移体在免疫系统中可能具有的基础性作用。
图片来源:Xin Yang。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Cell Biology
Trends in Chemistry
(IF 14; CiteScore 28)
共价有机框架(COF)中的异构现象为设计和合成具有高度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框架材料提供了可能性。在本期中,来自东华大学的廖耀祖和钱成团队发表综述文章,探讨了异构COF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拓扑异构、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等方面。作者提出,未来异构现象可助力开发具有独特电子、光学和机械性质的新型晶态多孔材料,并应用于气体/能源存储、催化及发光材料等领域。本期封面艺术作品由作者钱成设计,画面中足球象征异构 COF,飞跃并落入代表网格化化学(Reticular Chemistry)的球网。
图片来源:钱成。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Chemist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IF 16.7; CiteScore 27.9)
在本期中,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的Paula Rubio-Fernandez以及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Marlene D. Berke和Julian Jara-Ettinger发表题为“Tracking minds in communication”(在交流中追踪思想)的综述文章,深入探讨了社会认知与语言使用之间的关键联系,主张有效的交流依赖于对彼此心理状态的动态追踪。作者挑战了将这两个领域分开的传统观点,并提出证据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广泛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方式。作者提出“交际心智追踪”(Communicative Mind-Tracking)框架,说明了实时认知过程如何影响互动,从而超越了经典的两阶段模型的局限性。这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日常交流的理解,并为人类对话的认知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突显了社会互动的复杂性。
图片来源:Carol Yepes/Getty Images。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IF 16.7; CiteScore 26.5)
有警戒色的动物通过鲜艳的警示信号展示其毒性。这些色素不仅能增强对感染的免疫力,其毒性化合物还可抵御寄生虫和病原体。在本期中,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的Jacobus C. de Roode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Astrid T. Groot发表题为“Parasitism as a potential driver of aposematism”(寄生是警戒态的潜在驱动因素)的观点文章,提出寄生作用可能促使毒性和显眼的体色作为警戒态的前适应(pre-adaptations)而进化,并在提高抗病能力方面直接提升生存适应度。封面图片展示的是颜色鲜艳且有毒的帝王蝶(Danaus plexippus),照片摄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圣马克斯。
图片来源:Jaap de Roode。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IF 11.4; CiteScore 20.1)
癌症转移需要癌细胞获得特定的代谢特征,以适应远端器官的生理环境。在本期中,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Paola Chiarugi及同事发表综述文章,讨论了扩散癌细胞如何适应或塑造主要转移微环境的代谢格局。封面图片描绘了癌细胞(旅行者)通过血流(河流)迁移至肝脏(烟囱)、骨(岩石山丘)、脑(堡垒)或肺(森林)进行定植的过程。
图片来源:Erica Pranzini,改编自Hansuan Fabregas/Pixabay的作品。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Trends in Genetics
(IF 13.6; CiteScore 20.9)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灵长类比较基因组学已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见解。然而,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复杂基因组区域及其相关性状的研究仍相对滞后。在本期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毛亚飞团队发表题为“Advancing evolutionary medicine with complete primate genomes and advanced biotechnologies”(通过完整的灵长类基因组和先进的生物技术推进进化医学)的综述文章,概述了完整的灵长类基因组,特别是端粒到端粒(telomere-to-telomere,T2T)的基因组组装,以及其他灵长类研究资源如何推动这些复杂基因组区域的进化医学研究进展。作者还探讨了这些资源将如何与先进技术结合应用。
图片来源:Huifang Xiao。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Genetics
Trends in Immunology
(IF 13.1; CiteScore 25.1)
T细胞代谢与生理性发热
发热和炎症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有助于对抗病原体,并增强免疫细胞的运动能力和活化。在本期中,来自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的Benjamin A. Wilander和Jeffrey C. Rathmell发表题为“Metabolic and stress response adaptations in T cells to fever and physiological heat”(T细胞对发热和生理热的代谢与应激反应适应)的观点文章,讨论了与T细胞和发热相关的最新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发热范围内的温度同样能够影响哺乳动物T细胞的代谢、分化及应激反应。作者提出,不同T细胞群体在热应激下的代谢和应激反应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助于决定炎症过程中免疫细胞的构成及其命运。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Immunology
Trends in Microbiology
(IF 14; CiteScore 25.3)
土壤微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MCP)这一概念阐释了微生物通过合成代谢将植物来源的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并输入土壤,最终形成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的过程。封面图片展示了多样化土壤动物群对微生物碳泵及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强调在研究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形成与稳定时需要重视土壤食物网的相互作用,这一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和气候变化缓解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期中,来自中科院南京土壤科学研究所的蒋瑀霁及同事发表观点文章,提出土壤微生物碳泵并非独立运作,而是嵌套于复杂的生态相互作用之中,尤其是与土壤动物的关系。这些生物积极影响微生物代谢如何促进植物源物质向土壤有机碳(SOC)的转化。
图片来源:Xiaoyue Wang、Yuji Jiang和Chao Liang。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Microbiology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IF 12.8; CiteScore 24.6)
肠道微生物组在多种病理状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肠道与大脑之间的双向通讯,即“肠-脑轴”(gut-brain axis),已被发现与脑肿瘤的病理机制相关。在本期中,来自爱尔兰科克大学的Lily Keane及同事发表观点文章,探讨了支持肠道微生物组与脑肿瘤关联的研究,重点关注最具侵袭性的高级别胶质瘤及其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作者提出,可利用肠脑轴信号来增强当前及未来疗法的疗效,并强调新型治疗策略的成功可能取决于基于患者特定微生物组特征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封面图片诠释了肠道与大脑的联结关系。
图片来源:JDawnInk,Getty Images。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IF 14.6; CiteScore 26.5)
普遍认为,节律性脑活动在协调神经通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期中,来自德国吉森大学的Rico Stecher和Daniel Kaiser及同事发表题为“Decoding the rhythmic repres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visual contents”(解码视觉内容的节奏表现与传播)的观点文章,重点探讨了视觉系统中的节律性活动如何在视觉内容的表征与传递中发挥作用。最新研究表明,视觉脑节律能够编码人类感知、想象和预测的相关信息。综合这些研究,α节律(alpha rhythms)被认为是皮层反馈信息的载体,为信号在大脑皮层自上而下(top-down)中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图片来源:4x6/Getty Images,由Daniel Kaiser设计。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Trends in Parasitology
(IF 7; CiteScore 14)
昆虫媒介在其生命周期内会进行多次吸血。在本期中,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Pedro Cecilio和Eva Iniguez及同事发表题为“The impact of blood on vector-borne diseases with emphasis on mosquitoes and sand flies”(血液对媒介传播疾病的影响:以蚊子和白蛉为主)的综述文章,探讨了媒介昆虫的自然多次吸血行为如何影响病媒传播的疾病。雌性白蛉或蚊子会定期叮咬宿主以获取卵子发育所需的血液,而这一吸血行为对媒介传播病原体的发育与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封面图片以隐喻形式呈现多次吸血现象——这一成年吸血昆虫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却常被忽视的生物学特征。在象征"宿主"的餐车旁,一只雌性白蛉与两只雌蚊(分别代表伊蚊属和按蚊属)一边讨论各自已完成的吸血次数,一边继续寻找新的血源。
图片来源:Ryan Kissinger,落基山实验室视觉与医学艺术系。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Parasitology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IF 13.9; CiteScore 23.9)
粘附类G蛋白偶联受体(aGPCRs)是一类独特的受体,在健康与疾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除了经典的G蛋白激活途径外,它们还展现出仅依赖N端结构域即可执行的独特功能,这种特点使其成为十分复杂的药物靶点。在本期中,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Laura Lehmann及同事发表题为“The N terminus-only function of adhesion GPCRs: emerging concepts”(粘附类G蛋白偶联受体的仅依赖N端功能:新概念)的综述文章,总结最新证据,指出仅N端信号传导是aGPCRs的核心特征。作者重点介绍了剪切变体(splice variants)及结构机制如何独立于G蛋白激活来发挥功能,并探讨了针对N端的治疗策略。封面图片描绘了一个aGPCR通过其N端与相邻细胞表面分子相互作用的场景,突出了其独立的信号传导作用。图像还展现了N端既可释放也可以保持连接的双向功能特性。封面图片由劳拉·莱曼(Laura Lehmann)与西蒙娜·普罗梅尔(Simone Prömel)设计。
图片来源:Laura Lehmann,Simone Prömel。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IF 17.3; CiteScore 31.3)
由于传统植物基因编辑方法的瓶颈,研究人员创新性地使用纳米技术作为递送工具来操控目标基因。在本期中,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Neelam Gogoi和Barry J. Pogson及同事发表题为“Developing frameworks for nanotechnology-driven DNA-free plant genome-editing”(开发纳米技术驱动的无DNA植物基因组编辑框架)的观点文章,指出理解植物与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对于充分发挥其在植物基因编辑中的潜力至关重要。作者提倡发展无DNA植物基因编辑技术以应对转基因生物安全争议,并建议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RI)原则融入技术研发体系。
图片来源:Sharyn Wreg。
扫码阅读本期
Trends in Plant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