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竞发。随着气温回升,土地解冻,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的乡间田野上银膜如浪、农机奔忙,村民辛勤劳作的身影来回穿梭,在人工与机械的配合作业下,平整的地块“穿”上了闪亮的条纹新装,一副生机勃勃的春耕备耕图呈现在眼前。
人工与机械的配合作业(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顶凌覆膜要在冻土层没有完全化开的时候开始。等玉米丰收后,还能进行秸秆青贮喂牛,家里的牛吃着青贮饲料长得更壮。”崆峒区白庙乡小秦村村民马文全说。
顶凌覆膜不仅保墒抗旱,还能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群众持续扩大种植面积。今年,白庙乡将地膜推广与稳粮保产深度融合,累计推广加厚地膜110吨,较往年增长显著。通过“以旧换新”政策调动农户积极性,同步整合农机资源,组建30余个覆膜互助小分队,让“覆膜增粮-秸秆养牛-产业增收”的循环模式成为现实。
“2025年全乡计划推广旱作农业11000亩、特色种植400亩,大豆玉米带状种植400亩,预计玉米亩均增产达100斤以上,保证全年粮食面积、产量双提升。目前已采购发放加厚地膜110.2吨,组织人力500余人、动用机械200余台,完成顶凌覆膜800余亩。”崆峒区白庙乡副乡长温斌说。
平整的地块“穿”上了闪亮的条纹新装(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全面展开覆膜工作之前,白庙乡将废旧地膜回收与人居环境整治同步推进,通过“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站点回收、集中拉运”的方式全面清理废旧地膜,实现了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变废为宝”,让农户“获利”,环境“受益”。
“机械回收速度快、效率高,群众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今年我们村专门腾出一块空地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点,统一回收、统一处理,目前已对全村90%以上的废旧地膜进行了回收,既方便了群众春耕备耕,又助力了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崆峒区白庙乡小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小东说。(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