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青年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魅力小学用九年时光书写答案:把“研展辩改”四个字化作教研密码,奏响教师成长的“四重奏”,更让这种模式走出校园,成为辐射引领的“教研种子”。
砂子塘魅力小学始建于2016年,建校之初,学校便面临着青年教师基数大、骨干教师缺乏等挑战,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艰巨。那时的学校还有一个特点是教师普遍年轻化,30岁以下教师占比过半,“教龄不满三年”的教师占比过半。青年教师虽充满活力,但研究意识和能力薄弱,教学理念亟待更新。为此,学校积极探索教师培养模式,从1.0版师徒结对,到2.0版三梯队互帮互助,再到3.0版“1+3+N”教师培养机制,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教师梯队培养体系。
为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2023年,学校大胆创新,推出“研展辩改”校本教研新范式。
该范式聚焦教学困惑,融合“抽课约课+议课改课”机制,以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等主题为切入点,全学科推进教研活动,力求让每位教师都深度参与其中。
两年来,“研展辩改”实施后成效显著。教师实现从个别发展到群体成长的跨越,26位教师加入省、市、区名师工作室,雨花区数学名师工作室落户,学校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6个。青年教师在赛课和论文评比中成绩优异,153人次在区级以上赛课获奖,400余篇论文获奖。
如今,该模式已成为校本教研常态,教师在教研过程中明晰“好课”内涵,推动教研方式不断升级。
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固定的教研时间。在每周三的语文考古时间,五年级语文组围绕《将相和》课例展开研讨:主备教师先展示小组合作教学设计,重点说明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动机。观课教师实时记录。在辩课环节,老师们各抒己见,在火花四溅讨论中,解决一个个教学难点。
这种被教师称为“思维体操”的教研,已沉淀出50份特色课例报告。
“十年前我的备课笔记写满‘怎么办’,现在写满‘为什么’。”数学教师谢江花的成长轨迹,印证着“研展辩改”的魔力。这项以“研教材、展课堂、辩真知、改课例”为内核的教研模式,将教师专业发展细化为可触摸的进阶之路。
学校还将“研展辩改”与每周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形成有序的教研节奏,保障教研活动高效开展。
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带动课堂教学变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发展。教师在教研中融入新理念,关注学生参与互动,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魅力学子全面发展,2023年区级及以上竞赛获奖达648人次。音乐教师谭婷把辩论成果转化为合唱训练法,带着学校“星辰合唱团”代表湖南登上了国家级展演舞台。
学校也在改革中收获成果,成为“教育部‘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中央电化教育馆领航社素质课’应用试点校”,两项课改项目连续两年在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立项。
2023年,“研展辩改”教研模式在魅力集团全面推广,同年12月,学校面向雨花区开放教研活动,多学科展示该模式,引发强烈反响。此后,长沙县泉塘三小、株洲市石峰区九峰小学等多所学校前来观摩学习并引入该模式,推动区域教育共同进步。
“研展辩改”教研模式,不仅发挥了强大的辐射引领作用,同时也在破界生长,朝着融合的方向精进。
砂子塘魅力小学校长丁君囡说:“‘研展辩改’不是终点,而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起点。”如今,这个曾困于“青椒危机”的学校,正将教研成果打包成“教育赋能工具箱”,学校正在研究如何让“AI教研助手”自动生成课堂诊断报告,让智慧与人文在教育深处相拥。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