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非自愿独身者”群体数量激增,受到厌女思想的影响,年轻男性走向极端主义倾向。
2.2023年民调显示,16-24岁英国男生中,近半数对宣扬“毒男文化”的网红安德鲁·泰特有好感。
3.网络暴力言论会诱发现实犯罪,虚拟世界正在培养现实中的恶魔,如英国杰克·戴维森杀害5人。
4.然而,许多前incel通过揭露网络仇恨的YouTuber和Reddit戒断小组重建了正常三观。
5.尽管英国通过《网络安全法》加强网络暴力监管,但实际执行仍依赖平台自觉,效果尚不明显。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他从小看的电影和电视剧里,都是好人抱得美人归,也期待着自己的生活能按这个套路走。可15岁的腼腆少年尼克(化名)在学校向女生示好时屡屡碰壁,这让他“越来越绝望、越来越愤怒”。
他开始每天凌晨2点摸黑溜进家里的电脑房,在上学前花两三小时疯狂搜索恋爱攻略。算法把他一步步引向泡妞大师的课程,最终坠入了“厌女思想的深渊”。很快,他混迹在“incel”(非自愿独身者)的网络论坛里。这些自诩“失败者”的男人们聚在一起咒骂拒绝他们的女性,用各种变态的暴力幻想来发泄。
01
尼克绝非个例。英国前反极端主义负责人萨拉·可汗去年的报告显示,英国“incel”群体正在扩大。这类厌女思想正在“毒害年轻男性,助长极端主义倾向”。2023年的民调更令人心惊——16-24岁英国男生中,近半数对宣扬“毒男文化”的网红安德鲁·泰特有好感。
“incel”这个词源于90年代的网络论坛,原本叫“贝塔男”。2017年被封禁时,相关论坛已聚集4万多用户。这里充斥着“强奸有理”“女人是天敌”“她们不是女神,只是垃圾”等极端言论。
奥斯陆反仇恨言论会议专家塞巴斯蒂安·舒特指出,研究证实“网络暴力言论会诱发现实犯罪”,虚拟世界正在培养现实中的恶魔。尼克就深陷其中,他坦承自己开始模仿论坛里的“攻略”:故意突破女生的身体界限。现年26岁的他终于醒悟,那些教唆“先试探着强抱、乱摸”的建议,实则是为了“让人逐渐麻木,最终犯下强奸甚至谋杀”。
更可怕的是,论坛里对越界行为大加赞赏,尤其当受害者表现出抗拒时。2014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枪击案标志着incel暴力升级:22岁的艾略特·罗杰杀害6人后自杀,他在宣言中将杀戮归咎于“女人的冷落”。这起惨案成为极端分子效仿的模板。
在实施犯罪前,他给家人、治疗师等联系人发了一封题为《我扭曲的世界:艾略特·罗杰的故事》长达10.7万字的宣言,还把一段名为《艾略特·罗杰的报复》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
他在宣言中写道:“我在这个世界上遭受的所有苦难,都是拜人类所赐,尤其是女人。暴力复仇,这是我应对女人和整个社会给我带来的所有不公的最终解决办法。”
02
自此之后,罗杰被其他incels大规模枪手提及,包括2015年在俄勒冈州枪杀9人的克里斯托弗·哈珀-梅西、2018年在塔拉哈西瑜伽馆枪杀6名女性(两人死亡)的斯科特·比尔以及2018年在加拿大用面包车袭击致10人死亡的阿列克·米纳辛(他后来告诉调查人员,他原本打算杀死尽可能多的人,灵感来自虚拟社区)。
这种暴力意识形态在英国也有所体现。2021年,杰克·戴维森在普利茅斯杀害了5人,包括他的母亲和一名三岁女孩。22岁的戴维森在网上发表过厌女观点,并订阅了Reddit上与incels相关的内容。
研究人员表示,很难统计这些网络群体中有多少男性,但斯旺西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安德鲁·托马斯解释说:“自认为是incel的男性数量至少有六位数,如果把它当作一种性状态的标签而非身份,那人数会更多。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网络上的厌女情绪和对女性的仇恨有所增加——很可能是因为这个群体获得更多曝光,从而吸引了更多成员。”
在网络社群里,人们常提到“黑药丸”理论——当男性自认为在两性关系中毫无希望,要么彻底放弃追求女性,要么用暴力报复社会。与之相对的“红药丸”理论,则鼓吹“女权主义颠覆了性别秩序”的阴谋论。
随着YouTube的盛行,这些极端思想如病毒般扩散。虽然平台明令禁止仇恨言论,但反数字仇恨中心2022年报告指出,主流社交平台正在成为“incel亚文化”的温床,相关论坛最常链接的就是YouTube视频。
安德鲁·泰特堪称这场“厌女风暴”的旗手。尽管从不自称incel,这位坐拥千万粉丝的“毒男教主”却熟练使用着incel圈的黑话,公然煽动针对女性的暴力。他的“暴论集锦”包括:“穿得暴露被强奸活该”“女人天生属于男人”。目前他因涉嫌人口贩卖、强奸及组织犯罪集团正在候审,但他全盘否认指控。
03
多年前,鲍比总在情场上碰壁,渐渐变得郁郁寡欢。这种挫败感始于千禧年初,当时《美国派》这类电影正流行,片中笨拙的好男孩总能抱得美人归,可现实中的他却屡战屡败。“我那时根本分不清虚构和现实,以为电影里的世界就是真实人生——交过多少女友、上过几次床,直接决定了一个男人的价值。”他回忆道。
这种自我否定让当时年轻的鲍比愈发钻牛角尖,把追女生当成通关游戏。如今35岁的他坦言,那时的自己“把女生当自动贩卖机,或是电子游戏里的恋爱支线任务,以为只要完成‘要电话号码’‘约到见面’这些打卡点,就能解锁亲吻剧情”。
上大学后他学了个新招:在校园里冲路过的女生大喊“你笑起来更好看”“素颜更美”,因为电影和单向组合乐队的歌里都是这么搭讪的。
饥不择食的他甚至向女同性恋和有男友的女生下手。有次刚开口约人,对方男友就突然出现,这种“社死现场”让他恼羞成怒:“我满脑子都是‘这男的算老几?凭什么选他不选我?’”
鲍比的大学同学凯蒂记得,他求爱被拒时经常暴跳如雷:“就像随时会爆炸的炸药包,你根本不知道哪句话会点燃他。”除了怨恨女生和她们的男友,鲍比更痛恨无能的自己,总在深夜质问:“我到底哪里不行?为什么每次都搞砸?”
扭曲的逻辑在他脑中扎根:越孤独越焦虑,那些“想伤害人”的黑暗念头就越冒头。“我完全陷入了incel的思维模式。”鲍比说。若非悬崖勒马,他很可能成为新闻里那些制造血案的incel杀手。
虽然记不清何时听说加州校园枪击案,但读到凶手艾略特·罗杰的“厌女宣言”时,鲍比惊出一身冷汗:“在我最阴暗的时刻,确实闪过类似念头。但正是这份共鸣让我害怕——差一点,我就成了和他一样的恶魔。”与论坛里那些把凶手当“英雄”崇拜的人不同,这份相似性成了鲍比的清醒剂:“那一刻我明白,自己正站在堕入深渊的悬崖边。”
04
艾略特·罗杰的疯狂杀戮——后来被美国特勤局定性为“厌女恐怖主义”——也成了尼克的转折点。枪击案次日清晨,他在关注的账号里看到凶手宣言,猛然惊醒:“这面血红的警示旗,逼着我开始反思那些扭曲的观念。”
尼克自认幸运地产生了恐惧感,“从理论上看,我完全具备成为杀人魔的潜质:既狂热信奉鼓吹暴力的极端思想,又有能力策划袭击”。他坦承曾对恐怖主义着迷:“我研究过校园枪击、劫机事件,甚至设想过如何让袭击更致命。”
他当即戒掉了incel论坛,但确信那里会把凶手奉为“圣人”。几年前接受心理治疗后,尼克终于看清:“我不过是网络洗脑机器的棋子,这套机制专门把愤怒的年轻人变成仇恨的傀儡。”
2023年最大规模的incel心理研究发现,这类行为源于“对女性的深度不信任,以及自认被女权迫害的受害者心态”。研究还指出,不少incel表现出自闭症谱系特征(鲍比正是其中一员)。
在网络监管缺失、年轻人性行为锐减的当下,incel的土壤愈发肥沃。23岁的马库斯曾是“典型毒男”,他揭露这类网络社群的运作模式:“用虚假的兄弟情捆绑你,让你永远困在仇恨的茧房里。”这些论坛充斥着纳粹般的极端言论:有人主张政府该把女性当性资源分配,有人叫嚣该把拒绝男人的女性关进集中营虐待。
反数字仇恨中心报告显示,incel论坛平均每29分钟出现一次“强奸”相关词汇,一年内涉及大屠杀凶手的帖子激增59%。马库斯坦言:“当你为孤独痛苦时,第一个表示关心的人就像救命稻草——哪怕他递来的是毒药。”
如今彻底脱离incel圈的马库斯指出,互联网也能成为救赎之地。许多前incel提到,Reddit的戒断小组和揭露网络仇恨的YouTuber,帮助他们重建了正常的三观。这印证了光明与黑暗总是在虚拟世界角力——关键看你选择踏入哪片泥沼。
05
尽管如此,安德鲁·泰特这类“厌女教主”的破坏力仍在发酵。尼克忧心忡忡地说:“现在英美很多学校不得不给男生开专题课,教他们识别厌女行为——因为太多孩子把泰特当偶像。”去年二月,英国工党计划在学校引入男性导师,用正能量对抗泰特的毒鸡汤。
尼克、鲍比和马库斯都庆幸自己挣脱了思想枷锁,但亲密关系仍是他们的软肋——或许这是早年扭曲恋爱观的后遗症。鲍比选择在社交媒体上“猎杀”极端incel作为赎罪:“我想拉住那些即将坠崖的人,趁他们还没犯下更可怕的罪行。”但现实中,对抗“毒男文化”的战线依旧支离破碎。
2021年普利茅斯枪击案后,遇难者家属呼吁政府“净化网络沼泽”。次年,因incel思想被纳入反恐监控的男性激增25倍。尽管英国2023年底通过了加强网络暴力的《网络安全法》,但实际执行仍依赖平台自觉,目前未见成效。
安全威胁研究中心的专家断言:“incel现象短期内不会消失,至少其核心思想会继续蔓延。”这提醒我们,当虚拟世界的仇恨如野草般疯长时,现实中的救赎之路依然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