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9

评论

23

3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不到3年亏超4亿!这家商业航天龙头高管却年薪千万

AI划重点 · 全文约2279字,阅读需7分钟

1.成都国星宇航递表港交所,冲刺“商业航天第一股”,不到3年亏损超过4亿元。

2.公司创始人陆川博士年薪千万,但公司面临业务合规性风险,可能影响成长性和估值水平。

3.尽管国星宇航的估值高达65亿元,但与市场可比公司相比,其估值虚高程度不小。

4.由于国内尚无上市的商业航天企业,无法做类似业务公司间的可比。

5.目前,国星宇航的市值较成立初期暴涨67倍,但缺乏性价比,难以吸引投资者。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作者/星空下的番茄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香菜

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也给中国的AI+应用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因而将AI和商业航天链接起来的国星宇航一递表便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这家来自成都的商业航天企业于1月27日递表,冲刺港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只不过虽然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具有想象力,但当下企业依然面临着持续大额亏损难盈利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由于国情不同,未来国内的商业航天,能否像美国那样发展还不好说。而且当下国星宇航的估值虚高也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难以下手。

一、不到3年亏超4亿,高管却年薪千万

国星宇航成立于2018年,正值国内商业航天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时期。目前公司的掌舵人陆川博士是一位80后。陆川博士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合计控制着公司48.7%的股权。国星宇航以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核心,致力于研发高品质的商业卫星,同时为客户提供广泛覆盖、低成本、低门槛的星基解决方案与天基智算服务。

图片国星宇航业务模式,摘自《招股说明书》

目前国星宇航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涵盖了卫星设计、研制、发射协调及在轨运行以及控制管理等全生命周期。截至目前已经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6颗传统遥感卫星及1颗AI应用卫星,公司还自主研发了6颗AI有效载荷卫星、4颗AI应用卫星及4颗AI智算卫星,并成功完成了13项太空任务。

而且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公司于2024年发射的XSD-15卫星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技术验证,验证了模型在太空环境的运行适应性、卫星平台的可靠性和在轨AI计算性能的有效性。

商业航天的赛道确实一如浩瀚的宇宙一样,引发大家的无限遐想,但是当下面对的现实情况却很骨感

《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2024年9月底(简称:报告期),国星宇航的营收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和2.37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91亿元、-1.39亿元和 -2.14亿元。不到3年的时间,亏损达到4.44亿元

图片经营业绩情况,摘自《招股说明书》

虽然公司的收入处于增长状态,但相应的亏损额也在进一步扩张,亏损拐点尚未出现,这就说明公司未来何时能盈利尚不可知。而与公司逐年增加的亏损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始人陆川博士超千万的年薪

《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陆川博士的薪酬分别为1361.1万元、1017.4万元和864.6万元,如果计算到2024年全年,其薪酬也大概率破千万。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大股东,陆川博士并没有选择与其他股东同甘共苦,而是选择提前享受大额的奖金和股票期权红利,虽然其他股东还在亏损中苦苦挣扎,但创始人早已逍遥

图片创始人薪酬情况,摘自《招股说明书》

而谈到商业航天,就不得不说说中美之间的差异。

二、对标SpaceX,成长性如何?

中国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拥有发展工业的优良土壤。当今世界,能够上到商业航天大牌桌的无非就是中美两家。但是两国拥有截然不同的国情,这也就注定了两国的商业航天发展路径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采用商业化市场主导开发而政府把关和配合的方式,NASA将技术输出给SpaceX等公司,助力其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以马斯克、贝索斯为代表的私人老板,成为航天事业的新生力量。

中国则是采用政府强主导国企挑大梁,辅以私营企业点状配合的发展模式。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两大巨头,引领着如中国卫星(600118)、航天科技(000901)、航天电子(600879)等一众优质公司,在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研制与发射、军用无人机研发等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

近些年,我国的航天业发展也开始逐步尝试商业化模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形成在商业卫星遥感等方面的市场化服务,但依旧是国家强管理,央企挑大梁,私企点状配合的模式。

中国的国情就注定了国内商业化的航天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限的,发展更多地将会由国企主导,因为这关乎到国家安全的高层次问题。因此短期内国星宇航想要对标SpaceX为时过早。

而且国星宇航在《招股说明书》中也说到,公司的若干产品应用场景属于国家发改委及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中的“禁止类别”。公司当前面临的业务合规性风险不小,这也将影响到公司的成长性和估值水平。

图片涉及到负面清单的部分业务 摘自《招股说明书》

而说到估值,国星宇航这些年也确实是像坐上了火箭,一飞冲天。

三、65亿元高估值谁来买单?

成立至今6年,国星宇航完成了9轮融资,合计融入资金超10亿元。在2024年12月,国星宇航完成了最新一轮5.38亿元的融资,估值也从成立初期的不到1亿元暴涨至65.37亿元,涨了67倍,这速度堪比火箭。这其中,2023年和2024年的两笔融资,将公司的估值从19亿元直接带飞到超65亿元,财富效应拉满。

图片国星宇航融资与估值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在国星宇航的股东名册中,有地产大佬黄楚龙集团旗下的星河创投,也有万科体系内的广东万科投资,还有深创投、青岛国资委等,股东阵容很亮眼。

公司也与融资入股的股东们签署了对赌协议,虽然其中约定的回购权自提交上市申请时中止,但是如果公司撤回申请,或者港交所拒绝了其上市申请,则赎回权将自动生效。而截至2024年9月底,公司账上的现金及等价物仅1.1亿元,如果触发回购,完全无法应对

由于国内尚无上市的商业航天企业,无法做类似业务公司间的可比,笔者选取了国星宇航自身的一些指标来做综合分析。以《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9月底,公司的净资产为6.9亿元,则其市净率约为9.47,市销率约为12.87(按2023年全年营收计算),而目前国内体现工业技术和科技桂冠的芯片、人工智能等头部上市公司,诸如中芯国际(0981.HK)、阿里巴巴(9988.HK)等其市净率均不超过3,市销率也都在7以内,如此对比下来,国星宇航的估值确实很贵,估值虚高的程度不小。虽然带着稀缺性和高新行业属性,但是在当下的市场,没有性价比很难让投资者解囊。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5
别以为这传奇充钱就一定能变强!这里不是土豪说的算!
广告传奇高爆打金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