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鱼塘上,菌棚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收羊肚菌,艾草加工车间飘来阵阵药香——这番生机勃勃的景象,竟出现在曾经的采煤塌陷区。肥城石横镇通过“生态修复+产业植入”,让1.2万亩塌陷地重获新生,蹚出一条资源型乡镇转型发展的新路。
走进石横镇羊肚菌种植基地,50座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湿润的菌垄间,褐色的羊肚菌如同撑开的小伞,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将这些“菌中之王”收入篮中。
“目前市场价格在每公斤90元左右,仅这一茬,整个基地羊肚菌产业可实现收入100多万元。”基地合作方负责人张兰英介绍,这个投资700万元的示范项目,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不仅让150亩塌陷地重焕生机,更让附近的村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与菌棚相隔不远,7500亩标准化鱼塘正迎来丰收季。随着渔网缓缓收紧,肥美的“丘明湖鱼”跃出水面,工人快速分拣装车。
“我们采取混养精养结合模式,年产鲤鱼7500吨、花白鲢5000吨。”石横镇副镇长赵亮算起生态账,昔日支离破碎的塌陷水域,如今形成循环养殖系统,年产总值突破1.2亿元。
沿着产业脉络深入,南大留村的千亩艾草基地已泛起新绿,阵阵清香随风散发,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而此时,位于道路一侧的山东金宏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内,机声隆隆,工人师傅们正忙着加工艾绒、赶治艾棒等艾产品。这个曾经的“包袱”产业,如今每亩净收益突破6000元,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黄金草”。
“15斤干艾叶提1斤艾绒,每吨净利润10万元,通过‘支部+合作社+公司’模式,我们村建成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32名村民在家门口转型为产业工人,村集体年增收超6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说。
石横镇是肥城的主要煤炭基地,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产生了一万多亩的塌陷地。近年来,石横镇通过土地复垦、道路硬化、水利设施配套、排水沟护砌等多种手段,持续对塌陷地进行综合整治,治理效果明显。
如今,连片鱼塘映着蓝天,菌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艾草田随风荡起绿浪。石横镇用实践印证,只要找准生态与产业的结合点,即便最深的“大地伤疤”,也能开出最美的振兴之花。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 于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