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启动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军费解禁计划,未来十年军费将达到GDP的3.5%,总额高达6000亿欧元。
2.德国国防军现状堪忧,兵员不足、设备老旧、基础设施破败,与欧洲第一经济体的地位不符。
3.由于乌克兰战争,德国意识到靠美国当保镖的时代过去了,决定拿起盾与矛,进行“再武装”。
4.然而,德国能否撑起这副铠甲仍存疑问,巨额军费可能给国家带来债务压力。
5.德国的“归来”可能意味着欧洲需要新的安全架构,以应对美国主导的乌克兰和平协议带来的风险。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3月23日,德国一锤定音——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军费解禁计划正式启动。财政上的紧箍咒——“债务刹车”机制已被修正,数千亿欧元的军备预算呼之欲出。
新上任的联邦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Friedrich Merz)用一句话点破了德国的焦虑:“我们活在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中太久了。”而此刻,虚幻终于破灭,现实逼人。
如今,财政上的紧箍咒——“债务刹车”机制已被修正,数千亿欧元的军备预算呼之欲出。新上任的联邦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Friedrich Merz)用一句话点破了德国的焦虑:“我们活在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中太久了。”而此刻,虚幻终于破灭,现实逼人。
“不信普京”背后的德国野心
“你觉得普京值得信任吗?”德国准将哈默斯坦一脸讥讽地抛出这个问题,答案不言自明。这不是在考问,更像是一次自我警醒:乌克兰战争敲响了欧洲和平的丧钟,德国终于意识到,靠美国当保镖的时代过去了,自己必须拿起盾与矛。
德国不是不知道自己这些年军备建设的潦草——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早已是“军而不武”的代名词,兵员不足、设备老旧、营房破败、征兵暂停,几乎是西方国家中战力最受质疑的军队之一。可现在,一切都要重启了。
这场“再武装”被德国人称为“Zeitenwende”,意为“时代转折点”。但这一次,转折的不只是政策,而是整个国家安全战略的范式重塑。
金钱开道,德国要玩真的?
德国此次不仅动用了宪法修正的大招,还提出了极具野心的数字:未来十年,如果军费达到GDP的3.5%,总额将高达6000亿欧元,约合6500亿美元。这是冷战结束以来德国最大规模的军费增长计划。
别忘了,前总理朔尔茨2022年也曾信誓旦旦设立了1000亿欧元的军费特别基金,但政策推进缓慢、党派内斗不断,结果是政绩泡汤,人也下台。
相比之下,梅尔茨显得更像个“战争总理”。他的姿态鲜明:“我们将彻底转变国防思维。”言下之意,不做“和平富翁”,要当“硬实力玩家”。
德国智库“马歇尔基金会”高级研究员Sudha David-Wilp一语中的:“当今的国际政治里,硬实力才是真正的货币。”德国显然不愿再做个只会发钱、不会动手的冤大头。
士兵还够吗?德军现状令人汗颜
自 1960 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常备军规模急剧下降到 500,000 多人,到 2024 年略高于 180,000 人。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颇为骨感。
最新一份德国联邦议会国防军专员报告直接揭短:招募不达标,军队老龄化严重,基础设施“灾难性”,简直不像一个欧洲第一经济体该有的军队。报告开出的一张“维修账单”是67亿欧元,仅用于修缮兵营、营房等基础设施。
还有更扎心的——德国自2018年立下军队扩员至20.3万人的目标,原计划2025年完成,后来又延期至2031年,而如今2024年都快过去了,实打实人数还只有181,174人。相比冷战巅峰时期的50万大军,现在的德军可谓“削骨去肉”,瘦成纸片。
更别说士兵平均年龄已从2019年的32.4岁升至现在的34岁,军队不止缺人,还在老去。
哈默斯坦准将自己就是1992年服役的“老兵”,他直言:“当年我因为法律义务加入军队,我认为我们必须恢复某种形式的义务兵役,否则人数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德国2011年暂停义务兵役制度,现在看来恐怕得“复活”了。
“我们还要花更多”,但德国买得起这场军备竞赛吗?
哈默斯坦承认,所有军队永远都会抱怨“不够用”,但德国这回是真想“大干一场”。2024年,德国终于首次达到北约要求的国防开支2%标准,这在30多年里尚属首次。
更重要的是,德国现在不光愿意花,还想花得更猛。除了2022年的1000亿军费大礼包,接下来还要持续加码。
这不是单纯的财务问题,而是德国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从一个战后谨慎、克制、羞涩的“经济大国”,变成一个积极主张安全自主的“军事玩家”。
但问题是,德国真有底气撑起这副铠甲吗?从债务角度看,这无异于押上未来。德国公共电视台ARD三月的一项民调显示,66%的德国人支持增加国防预算,59%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应该增加政府债务,用于军队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战后70年深植民间的“去军事化”社会,如今开始转向军备肯定。这背后的心理转变,值得全欧洲深思。
德国的回归,欧洲的警讯?
梅尔茨日前在柏林宣称:“德国回来了。我们将为欧洲的和平与自由做出重大贡献。”话说得漂亮,但含义深长。
德国的“归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补上自身国防短板,承担更多北约责任?还是另有所图,借地缘危机为自己争夺更多战略话语权?抑或是,历史的幽灵再次从地下爬起,撕裂欧洲旧秩序的残梦?
在美国主导的乌克兰和平协议逐步向“对莫斯科更有利”的方向倾斜之际,德国的“独立军备路线”无疑是在发出信号:欧洲必须有Plan B,不能再只做美国的战略附庸。
而这个Plan B,很可能是由德国主导的新欧洲安全架构。
和平是奢侈品,德国想自己开工厂
“和平红利”这词曾是德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如今却成了哈默斯坦口中的“历史误区”。世界进入“硬实力时代”,德国不再相信纸面协议,而要靠坦克、导弹、卫星和兵员来说话。
但正如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的那样:德国每一次“军力复苏”,都让欧洲风声鹤唳。
这一次,德国说它是为了“和平”。但当一个国家需要通过修宪、举债、复征兵役来“保卫和平”的时候,我们必须反问一句:那真正的和平,是否早已死在了炮声未响的某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