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菲律宾总参谋长布劳纳在访问印度期间公开称中国为“敌人”,还是菲律宾和印度共同的“敌人”。
不仅如此,他们还妄图将印度和韩国拉入美澳日菲(SQUAD)“小分队”中,在军事层面、情报共享以及联合演习和行动方面进行非正式合作。
这一措辞的变化揭示了菲律宾对华政策的急剧转向,也可能将南海局势推向更大的动荡。
国内政治困局与“反华”议题的利用
菲律宾国内长期存在家族政治斗争,当前马科斯家族与杜特尔特势力的冲突成为内政危机的核心。
今年3月11日,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因国际刑事法院逮捕令被拘留,其支持者掀起了强烈抗议.
南部最大的城市达沃市甚至出现“独立公投”的呼声,同时部分退役军官公开拒绝镇压示威者。
这些事件不仅加剧了马科斯政府的执政压力,还引发菲律宾经济下行,民众不满情绪升温。
面对国内危机,马科斯政府选择重新炒作“反华议题”作为转移矛盾的手段。
通过制造“外部威胁”,试图在国内凝聚支持,同时向美国展示自身的战略价值。
菲律宾对华政策的转向与外部势力的推动
菲律宾的对华政策在近几年经历了显著变化。
从杜特尔特政府时期的合作姿态转向马科斯政府的敌视态度,背后既有国内政治压力,也有外部势力的深度介入。
杜特尔特执政期间,菲律宾与中国在经济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中国成为菲律宾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经济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港口改造等,为菲律宾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然而,马科斯政府上台后,迅速调整对华政策,与美国展开更密切的军事合作。
从重启“2+2”部长级对话到开放九个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再到采购“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菲律宾加速推进军事部署,试图提升在南海争端中的存在感。
如今,菲律宾总参谋长布劳纳甚至在印度公开称中国为“敌人”,标志着菲律宾对华态度的质变。
南海局势的潜在影响:风雨欲来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的举动必然对南海地区安全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美日澳菲机制(SQUAD)的成型,不仅加剧了地区国家间的紧张关系,也可能导致南海的军事对抗进一步升级。
从联合军演到军事基地部署,这些动作正在强化菲美军事同盟的存在感,同时对我国形成直接威胁。
如果菲律宾进一步误判形势,采取过度行动,将面临成为“代理人战争”牺牲品的风险。
历史表明,美国对盟友的支持在关键时刻往往有限。
例如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对盟国的军事援助最终陷入僵局。
一旦菲律宾过度依赖美国,不仅可能因破坏地区安全稳定遭到东盟国家的唾弃,还可能在经济和安全领域付出沉重代价。
此外,南海是全球重要的航运通道,军事对抗升级将直接威胁全球贸易和能源供应。
区域内其他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可能因此面临更大的战略压力,被迫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队。
中方应对与地区博弈的未来
面对菲律宾的态度转变及美日澳菲机制的形成,中国也正在不断调整南海战略布局。
外交领域,中方加强与东盟其他国家的合作,以强调我国主权问题的合法性和国际支持。
军事领域,中方增加舰队巡航,强化岛礁部署,并举行多次军演。
经济领域,中方或冻结部分中菲合作项目,转而投资东盟其他国家,以分散风险。
与此同时,菲律宾的两面下注策略也将受到考验。
马科斯政府试图在经济领域与中国维持合作,同时在安全领域依赖美国,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利益最大化,但长期来看却充满不确定性。
一旦中美博弈升级,菲律宾将必然陷入困境,难以独善其身。
结语
菲律宾总参谋长布劳纳此次直呼中国为“敌人”,是马科斯政府试图强化“反华”立场的最新动作。
然而,这一政策转变不仅加剧了国内矛盾,也对地区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在强势外部势力主导下,菲律宾正逐渐沦为南海博弈的前沿棋子。
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外部压力,将决定菲律宾在未来的命运。
对中国而言,南海局势的复杂化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在外交、经济和军事领域采取多维度应对措施,将成为维护区域稳定的关键。
在风雨欲来的局势下,南海已不再平静,未来的走向取决于各方智慧与选择。
参考资料
环球网《菲律宾试图拉印韩“入伙”SQUAD但无人回应,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