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7

评论

11

10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驱赶三名中国高管,查封中资账户,靠中资逆袭的尼日尔为何变脸?

2025年3月,非洲国家尼日尔的一纸政令引发国际关注。该国军政府以“薪资不平等”“税务违规”等理由,驱逐三名中国石油企业高管,查封中资炼油厂账户,并吊销中资酒店营业执照。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中国企业在尼日尔长达20余年的投资陷入僵局,更暴露了中非合作中深层次的矛盾与风险。 图片

尼日尔作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曾因中国企业的投资实现从石油进口国向出口国的转型。然而,政变后的军政府推行“资源主权觉醒”政策,试图通过强硬手段重新分配利益。这一变局背后,既有尼日尔内部经济与政治的失衡,也折射出大国博弈下非洲资源国的战略摇摆。如何平衡海外利益与风险管控,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亟待破解的课题。

地缘政治博弈下的资源争夺战

尼日尔局势的突变,与其地缘政治转向密切相关。2023年7月政变后,军政府与法国等传统西方势力决裂,转而寻求俄罗斯支持,引入瓦格纳集团参与铀矿开发,并试图重塑外交政策。

图片

这一转向使得尼日尔在资源分配问题上逐渐偏离原有合作框架,将中国视为“可博弈的变量”。

俄罗斯的介入加剧了尼日尔的战略野心。

军政府以“摆脱殖民阴影”为旗号,将资源国有化与民族主义情绪绑定,试图通过驱逐中企高管、提高原油分成比例等手段,向国内展示“主权独立”姿态。

然而,这种短视行为实则是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中国企业在尼日尔构建的石油产业链,涉及勘探、炼化、运输全链条,其技术与管理能力难以被替代。

图片

军政府的“资源觉醒”口号虽能短暂煽动民意,却可能导致能源产业停摆,最终损害本国经济命脉。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非洲已成为大国角力的新战场。西方对中国在非投资的警惕、俄罗斯对战略资源的觊觎,共同构成尼日尔对华强硬的底气。

这种外部势力的推波助澜,使得尼日尔在“左右逢源”中迷失方向,最终选择以牺牲长期合作关系换取短期利益。

经济困境与资源民族主义的双重压力

尼日尔的“背刺”行为,本质上是其经济困境与资源民族主义交织的产物。2024年,尼日尔军政府为缓解财政危机,曾向中国寻求4亿美元预付款贷款,约定以原油出口偿还。

图片

然而,一年后,面对债务压力,军政府非但未履约,反而以“外籍员工薪资过高”“本地化不足”为由发难,试图将债务问题转化为政治博弈。

这种策略与尼日尔的“资源诅咒”密切相关。该国虽坐拥丰富石油与铀矿资源,却因基础设施落后、治理能力薄弱,长期陷入“依赖外资—债务累积—政策反复”的恶性循环。

军政府上台后,为转移国内矛盾,将外资企业塑造为“剥削者”,要求提高资源分成、强制本地化运营,甚至以行政手段没收资产。

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缓解财政压力,却彻底动摇了国际投资者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尼日尔的“资源民族主义”并非孤例。

从拉美到非洲,许多资源国在政权更迭后,常以“主权”名义推翻原有协议。

图片

这种模式背后,既有对历史殖民创伤的反弹,也有对全球化分配失衡的不满。

然而,将外资视为“掠夺者”的叙事,忽视了中企在技术转移、就业创造等方面的贡献,最终可能使尼日尔重回封闭与贫困的窠臼。

结语

尼日尔事件为中国海外投资敲响警钟。面对资源国的政策反复,单纯依赖经济合作已不足以保障利益安全,需构建多维度的风险应对体系。

根据《能源宪章条约》,中方可通过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提起仲裁,要求尼日尔赔偿违约损失。然而,历史案例表明,此类裁决执行率不足。

图片

尼日尔的原油依赖中企运营的输油管道出口,暂停合作可致其经济瘫痪。但过度强硬可能被西方渲染为“新殖民主义”。

尼日尔的风波,是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博弈的缩影。

它警示我们,海外投资需将政治风险、文化差异、地缘博弈纳入战略评估。

同时,这也将提供一个契机,海外投资维权力度的升级。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学院:《郝勇:中国企业在国际投资中如何应对与ESG有关的争议 ?》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开展石油合作纪实——阳光洒满非洲大陆》

联合早报:《尼日尔因薪资差距 驱逐油企三中国高管》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