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一声令下,第二个柯文哲浮现?台军虚张声势:大陆或可先发制人。
2025年3月14日,台北地检署对国民党立法机构党团总召傅崐萁及花莲县长徐榛蔚住所展开搜查,指控傅崐萁违反了“反渗透法”。赖清德当局在岛内政治操作上动作频频,台湾岛内政治和台海局势双双迎来高强度震荡。而解放军则选择在台海开展大规模军事演习,用实际行动回应台当局的“台独”挑衅。围绕赖清德的政治操作、台军的备战活动以及两岸关系的紧张加剧,事件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局势误判值得深思。
政治操作升级:傅崐萁案引发争议
台北地检署对傅崐萁的调查,指控其通过公司向蓝营候选人提供竞选物资,并称资金来源涉及大陆,涉嫌违反商业会计法及反渗透法。此举引发国民党阵营的强烈不满,不少人将其与此前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因“京华城案”遭调查的模式相提并论,认为赖清德是在“复刻”打压模式,以削弱国民党的影响力。
傅崐萁在国民党内部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在花莲地区具有重要话语权。民进党对其出手被视为试图夺回地方和立法机构主导权的一步棋。国民党党团对此猛烈抨击,指责赖清德假借“国安”之名行“绿色恐怖”之实,旨在通过司法手段打压在野党,制造岛内政治高压环境。
傅崐萁本人则认为,这场调查与其此前揭露民进党“大罢免”谣言直接相关。他表示自己成为民进党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司法正义被严重破坏。近年来,岛内司法被指存在政治干预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京华城案”以及此前针对蓝营领导人的调查均成为政治争斗的焦点。赖清德此番动作,进一步加剧了岛内对司法独立性的担忧。
台军备战与政治作秀
在政治领域动作频繁的同时,赖清德当局在军事层面也试图通过“备战演练”制造对抗态势。台湾防务部门组织了一场为期五天的“立即备战操演”,声称是对解放军高强度演习的回应。此外,还宣布大幅延长“汉光41号”军演时间,重点演练所谓“阻绝解放军进攻岛内重要城市”的军事科目。
这些演习被赖清德当局高调宣传为台军“快速反应能力”的体现。然而,多位军事专家指出,台军此类演练更多是政治作秀而非实战准备。台湾军事力量与解放军的实力差距早已是公开事实,赖清德的“以武拒统”策略很难真正改变两岸军事失衡的现状。
与此同时,大陆解放军在台海附近开展超高强度军事演习。据报道,解放军出动歼-10、空警-500等战机,总架次达到59次,规模创近期新高。这些演习直指赖清德当局的“台独”挑衅,同时也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海事务发出强烈警告。解放军的动作明显更具实战意义,而台军的演练则显得虚张声势。
赖清德的政策误判与两岸民意落差
赖清德的“倚美谋独”政策在岛内深绿支持者中或许颇具吸引力,但整体民意却显示出不同的声音。多项民调显示,超过六成台湾居民希望维持两岸关系良好,不用砸钱买武器,避免激化两岸对立。然而,赖清德的政策路线显然忽视了中间选民的诉求与岛内社会的广泛民意。
赖清德的误判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也延伸至经济方面。台积电近期将部分生产线迁往美国引发岛内经济界的担忧,许多人认为这将损害台湾的经济竞争力。然而,赖清德却继续通过“反中”言论强化对大陆的对立情绪,称大陆是“境外敌对势力”,这种挑衅性表态进一步限制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可能性。
台海局势的危险信号
从历史看,台海局势的紧张往往与岛内政治变化密切相关。1996年台海危机、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恶化均为前车之鉴。赖清德的政策路线延续了蔡英文的“倚美抗中”策略,但其高压手段可能带来更深远的冲突风险。
军事层面,解放军从“围堵”逐步转向“实战演习”,而台军的应对仍停留在模拟层面。这种军事不对称性,注定了赖清德的“以武拒统”策略不可能成功。解放军近期的高强度巡台行动,无疑是对台当局的警告,表明大陆在捍卫国家主权问题上的决心。
结语
赖清德通过司法手段打压在野党、强化台军备战的背后,是其对两岸关系及民意的误判。台当局的“倚美谋独”政策不仅无法改变台海实力对比,还可能让台湾陷入更深的危机。
解放军的强势行动和台军的虚张声势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两岸局势的危险信号。而岛内政治斗争的加剧,进一步撕裂社会共识。赖清德的冒险主义或许能短期巩固权力,但长远来看,这种策略无疑是极为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