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9

评论

40

59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鉴证|杀死肯尼迪的神秘凶手浮出水面?特朗普为何执意公开秘密档案?


图片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多年来围绕肯尼迪遇刺案的猜测和传闻层出不穷,美国政府被迫多次出面辟谣。特朗普上任后签署多项行政令要求解密约翰·肯尼迪刺杀秘密文件。随后,网络中出现大量关于肯尼迪刺杀真相的传闻。神秘枪手是谁?在长达六十多年的追踪中流传出的各种证据是真是假?


(一)杀死肯尼迪的凶手到底是谁?


2017年,路透社的报道中说,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着约500万页与肯尼迪遇刺事件有关的记录,其中88%自1990年代末以来一直不受限制地向公众开放,另外11%的记录已在删除敏感部分后发布。据美国国家档案馆称,只有约1%的记录未公开。


图片


被隐藏的文件,虽然仅占一小部分,却勾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其中,有两个疑点讨论最为广泛。

疑点一,枪手的身份是如何确认的?

疑点二,他射出的子弹是如何射杀总统的?


肯尼迪遇刺身亡后,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并亲自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彻底调查该案件。


图片


调查组在近十个月的时间内,共巡访了552名证人,形成了一份多达上千页的调查报告,结论是:杀死肯尼迪总统和打伤康纳利州长的枪都是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开的。


关于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抓捕过程,美国媒体也有一些报道,说肯尼迪总统被枪杀后,警方立即展开行动,追查凶手。据说,这次美国警方的效率出奇的快,枪杀案发生在12:30,下午1:50警方就抓住了凶手。初步认定凶手名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


图片


我们在网络中找到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奥斯瓦尔德被警方押解,嘴里不停说着:“我没有杀害任何人。”


仅仅两天后,嫌疑犯奥斯瓦尔德在转移至监狱的途中,竟然在大庭广众下被一个叫杰克·鲁比的夜总会老板枪杀了。此时,调查组还没有来得及审讯奥斯瓦尔德。


图片


《沃伦报告》中提到,在审讯杰克·鲁比时,他否认了参与奥斯瓦尔德刺杀肯尼迪总统的阴谋。他坚称自己是在对总统之死的短暂沮丧和愤怒中杀死奥斯瓦尔德的。但是我们在网络信息中看到了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谋杀奥斯瓦尔德是为了阻止奥斯瓦尔德揭露更大的阴谋,也有的说,他杀死奥斯瓦尔德是为了让杰奎琳·肯尼迪(肯尼迪的妻子)不必在奥斯瓦尔德的审判中作证。


图片


既然调查组并没有奥斯瓦尔德的口供,最终是如何认定枪手就是他呢?


1964年11月24日,《纽约时报》刊登过一篇文章,称三个人在枪杀现场看到了枪手要开枪袭击总统,其中一人还描述了奥斯瓦尔德的面容,这个人就是45岁的蒸汽管道工霍华德·布伦南。他对现场枪手的描述是:一名30岁出头的“整洁、苗条”的白人男性,身高约5英尺10英寸,体重160至170磅,身穿浅色衣服布伦南在警局指认了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理由是奥斯瓦尔德与他所见过的那个人“非常相似”。


图片


关于布伦南的口供,在公开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记录了布伦南从1963年11月到1964年3月,分别接受达拉斯警局、FBI、沃伦委员会几方的问询。对于枪手的描述细节基本和《纽约时报》的一致,但在一个细节上存在疑点,就是在警局指认枪手身份的时候,布伦南并未指认出奥斯瓦尔德,但是在FBI的调查报告中,却写到布伦南在一排人中,指认了奥斯瓦尔德就是最接近他现场看到的枪手


图片


为什么一个人的口供在不同的调查机构问询时会出现两种结果?这些冰冷的档案文件无法给出人们答案。而奥斯瓦尔德到底是不是开枪的那个人也只能依赖这些所谓的“证据”给他定罪了。


如果枪手是奥斯瓦尔德,那么他射出的子弹是如何击中肯尼迪总统的呢?


(二)子弹竟然会拐弯?


《沃伦报告》中提到现场有大量证据表明奥斯瓦尔德当时开了三枪。他开的第二枪和第三枪击中了总统,第三枪杀死了总统。


图片


报告还提到,击中肯尼迪总统的两枪中的一颗子弹,也击中了同行的坐在前排的康纳利州长,而就是这颗击中州长的子弹出现了“变数”。这颗子弹,是从肯尼迪身体刺穿后击中州长的?还是单独击中州长的呢?没有结论,但是子弹确实出现了弹道变化,即出现了“变线”。


我们在互联网当中也看到一些标注弹道轨迹的图解,基本和《沃伦报告》中描述的是一致的。


图片


如果真是这样的线路,那这和我们认知中子弹直进直出的方式可能就不太一样了。由此,人们认为《沃伦报告》不可信,并把这颗子弹说成是“魔术子弹”。在这个问题上,民间很多机构都做了相关的模拟实验。这些实验是否能够证明《沃伦报告》结论的正确性呢?


2004年,探索频道《未解历史》的一期节目中,调查人员还原了枪击现场情况并做了相关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子弹运行的线路和官方结论相差并不大。


图片


这是一份2021年由一家名为“调查之门”的机构所做的实验报告。该机构详细将子弹发射位置,肯尼迪总统车内脑骨角度,子弹情况,肯尼迪尸检脑部X光片图等细节都考量在内,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和计算方法,最终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与官方确定的结论在物理上一致。


图片


但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实验数据产生。2012年的一篇报道称:1998年,著名的法医科学家李昌钰先生被要求重新调查刺杀事件。李先生要求找到在现场发现的子弹,并对其进行了DNA检测。他在进行检测时发现子弹上有许多人的DNA,但既没有肯尼迪的,也没有康纳利的。


既然现场的“魔术子弹”有疑点,刺杀现场有第二个枪手的观点就甚嚣尘上了。就在媒体报道FBI找到了一些新的、没有被政府掌握的有关肯尼迪遇刺的相关资料之后,美国联邦机密解密特别工作组负责人安娜就在当天举行的记者会上,放出惊人言论:“我相信现场存在第二名枪手。”


图片


现场有没有可能有第二个人呢?2月19日,互联网中有一篇报道说,除了官方通报的枪手奥斯瓦尔德之外,还有另一个枪手,是总统的司机杰克·萨尔瓦多


文中提到,有FBI退休探员托马斯·威尔逊分析了视频,萨尔瓦多每个动作都精心设计,他在视频中做了个关键的隐蔽的手势,在专业上被称为“出发信号”


图片


关于现场是否存在第二个枪手的问题,也许新成立的“联邦机密解密”工作组在后续的调查,以及新的证据不断公开后,会有所答案。毕竟这起案件牵扯到太多关系,鉴证组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以及证据的过程中,深感事件的复杂性。《沃伦报告》中的结论,对于很多美国民众来说,都是不被接受的,他们认为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刺杀行动


(三)特朗普为何坚持重启调查?


2025年1月23日,美国白宫官网发布了一份情况说明,总统特朗普下令解密肯尼迪刺杀档案。特朗普说:“这是一件大事,好多人都在等这个已经很久了,一切都将被揭露。”


图片


在特朗普下令公布秘密文件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现了2400份,约14000页有关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的新纪录,而这些新纪录从未被官方审查过。


图片


按照FBI的说法,他们在2020年启动了一项业务,从全美各地的FBI外勤办事处搜索各种文件进行数字化盘点和存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与肯尼迪遇刺案有关的信息。这些新发现的文件当中究竟包含了什么内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开,但是关于肯尼迪遇刺案的解密和调查工作会陆续展开。2月11日,一个负责“联邦机密解密”相关工作小组成立。


图片


早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他就想过要解密关于肯尼迪遇刺事件的档案。根据1992年《肯尼迪纪录法案》的规定,所有与刺杀事件和调查有关的文件,均需要移交给官方的肯尼迪刺杀事件纪录审查委员会和国家档案馆,并且在2017年之前全部披露。


但是,当时的特朗普没有做成这件事。当年有媒体报道:在2017年美国政府本应该公布多份肯尼迪遇刺事件有关记录,但一些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在最后一刻提出要求后,政府就拒绝公布更多记录。这些不想公布记录的机构包括中央情报局(CIA)、联邦调查局(FBI)、美国国务院等。


图片


2017年10月26日,白宫官网发布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里,特朗普有一句表达:“I have no choice”。


图片


如今强势回归的特朗普,为了完成未完成之事可谓是煞费苦心。美国媒体圈充斥着一种说法,认为特朗普在报复当时阻止他公开秘密的人。


有媒体报道说,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迈克·蓬佩奥是向白宫主张对肯尼迪遇刺的一些文件进行保密的主要倡导者。特朗普在采访中也暗示蓬佩奥是他第一任期内没有公布肯尼迪遇刺文件的人物之一。


特朗普签署解密肯尼迪遇刺文件之后,1月24日就有多家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特朗普撤销了对前国务卿蓬佩奥的安全保护


图片


其中一家媒体的报道语言激烈地称:特朗普是以“最卑鄙的方式”报复蓬佩奥。


在解密肯尼迪遇刺文件这件事上,特朗普对于蓬佩奥的做法确实耐人寻味。特朗普现在是第二任期了,仍然执意要公开这份文件,甚至为了能够顺利解密文件,先要把反对者解决掉。所以,解除了对蓬佩奥的安全保护,以此来报复未尝不是一种可能。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但是通过以上这些细节不难看出特朗普想要解密肯尼迪遇刺档案的决心。


特朗普为何执意如此,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心思?


图片


白孟宸(《新闻鉴证组》评议员):“到特朗普这一任期之前,其实肯尼迪案件的相关99%以上的文件已经公布了,但是这么多文件,最后是不是就能够得出一个大家所信服的结论?我觉得阴谋论的可怕就在于,人们其实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阴谋论的这套理论来选择性地去采信一些证据,所以你即便百分之百公布,他还是可以说一些文件丢失了,一些文件是假的,那么最后你还是基于阴谋论的角度,他会得出一个预先放在心里设想。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说不太可能得出一个让阴谋论者满意的结论。”


图片

制片人:梁茵

编导:杨新烨

编辑:于岩 西热古丽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