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民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表示,彭森关于提振消费的发言很不错。
2.彭森认为,中国当前内需不足的原因在于传统观念上的生产优先于消费,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对消费的不友好。
3.为此,彭森提出三个判断:中国经济已重新步入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2035年GDP总量翻一番的目标仍需努力;改革开放是确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4.此外,彭森强调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改变一次分配比例、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财税制度改革是提振消费的关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腾讯新闻《一线》 特约作者 冯彪
编辑 刘鹏
3月25日,在2025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现场,当被问及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时,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独家向腾讯新闻《一线》借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在会场的发言回答称,“彭森讲的很不错。”
针对当前内需不足的问题,彭森认为,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观念上有先生产后生活、重投资轻消费的传统思维,我们传统的政策、传统的制度都是对消费不太友好的,出现了消费压抑的状态。
对于如何提振消费,他认为,首先要提高国民收入水平,要改变一次分配的比例,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涉及到要素市场化的改革,另外也涉及到财税制度的改革,财政过去主要是支持投资的,投资项目现在要转到投资于人。
另外,彭森对中国经济给出三个重要判断。他认为,第一,2023年、202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5.2%和5.0%的增长,今年1、2月份中国经济也是一个平稳开局的局面,中国经济目前已经重新步入了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国经济的稳定回升态势已经确立,是不可逆的。
第二,彭森认为,中国经济要实现到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上要翻一番的目标,一定要稳住经济增长,防止和遏制经济下滑趋势。
第三,彭森表示,改革开放仍然是确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如果通过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对中国下一阶段实现总体的发展目标是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
以下是彭森的发言全文: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第一场活动“高端对话: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瞻”。刚刚结束的“两会”,李强总理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工作和下一步的改革发展任务做了一个全面的阐释,我想结合今天这个高端对话的主题,结合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些理解讲讲目前的几点判断。
第一个判断,中国经过三年疫情的严重冲击,特别是近两年中国经济恢复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发展取得前进的这样一个过程,尽管过去的两年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形势向好的基础仍不巩固,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特别体现在有效需求不足。
但是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超常规、逆周期的宏观政策予以应对,特别是去年9月26号中央政治局提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随着政策的落实,中国的经济运行出现了稳中有进的局面,2023年、202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5.2%和5.0%的增长,今年1、2月份中国经济也是一个平稳开局的局面,“两会”又有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再加上去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加持,所以我第一个判断,中国经济经历了风风雨雨,目前已经重新步入了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国经济的稳定回升态势已经确立,是不可逆的。
第二个判断,中国经济要完成“十四五”规划当时所提出的任务目标还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在2020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这个方案,当时提出一个重要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为2020年中国第一次GDP超过了100万亿,人均GDP第一次超过1万美元,所以当时这个目标意味着经过15年的发展,到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上要翻一番。即使考虑到目前汇率的一些变化,到2035年中国经济GDP总量可能要达到250万亿左右,平均每年要实现4.73%的增长,所以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十四五”的前几年,如果今年实现5%的目标,“十四五”这五年的经济是可以完成这个计划目标的,但是还有稳住稳不住的问题,因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今年是第47年,前40年我们实现了9.4%的增长,其中有15年每年的经济增长在两位数以上,最后一次的两位数经济增长是2010年,其后从2011年一直到2019年,这九年间平均每年下降了0.5个点,九年掉了4.6个点,可能理论界包括搞政策研究的还有很多外国朋友很关注中国经济能不能稳得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怎么样能遏制目前经济下滑的势头,这也是我们提出来“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的根本出发点,一定要稳住经济增长,防止和遏制经济下滑趋势,才能完成2020年当时提出的到2035年的这样一个目标任务。我想稳中求进,稳是大局,但稳不是目的,稳是讲究稳增长,但是稳中求进的最终目标是进,要高质量发展要进,经济体制改革也要进,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判断,就是我们要实现2035年GDP总量翻一番,还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第三个判断,改革开放仍然是确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何在?我们的回答是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来增强发展内在的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的开放,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激发社会的活力。所以改革开放是实现我们总的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讲过,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有专家对中国过去改革40多年来我们经济增长的动力做了一些分析,主要是结合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做的分析。我们前40年平均能到到9.4%的增长,经过理论计算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所做的贡献大约是3.49%,3.49%在9.4%里面就占1/3强,差不多是37%这样一个比重,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全要素生产率里面还有不同的因素,包括广义技术进步的因素,这个大致是个常量,每年对经济拉动1个点左右,其中还有2.49个点靠的是制度创新,靠的是市场化改革,能够释放对过去旧体制所束缚的社会活力。
所以我们想,如果通过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对中国下一阶段实现总体的发展目标是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应该讲去年7月份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这个会议做出了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具体举措有369项,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占了1/3左右。所以我在三中全会刚结束的时候,当时中央电视台找我去做访谈,白岩松同志问,在这么多改革内容中哪里是重点?我讲还是经济体制改革是牵引、是重点,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是直接能够起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的,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应该以经济体制为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中应该以市场化的改革作为重点,市场化改革还包括了一些内容,如果有机会的话下一步我再进行阐释。
在问答环节,彭森就如何提振消费进一步发言:
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整个经济运行还是有很多困难和挑战的,包括有效需求不足、某些企业的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社会预期偏弱。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还是内需不足。从最近的统计数据看,1、2月份的统计刚刚公布,我们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去年全年的3.5%上升了0.5个点到4.0%,但是这个4.0%比起中国五年前始终是有8%以上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较起来是比较低的,中国的通胀2月份也是负的,中国的外贸进口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这都反映了内需不足。内需不足的原因可能最重要的还是国内消费不足。
刚才我讲了三个判断,如果再加一个判断的话,就是中国的经济现在正在经历着从过去的投资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的这么一个过程,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如果转型顺利,中国内需的扩大也好、高质量的发展也好,就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和动力。中国的内需为什么不足?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观念上有先生产后生活、重投资轻消费的传统思维,伴随着这种传统思维,我们传统的政策、传统的制度都是对消费不太友好的,出现了消费压抑的状态。所以世界总体的消费率,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总体消费率在80%左右,中国只有55%,居民的最终消费率中国只有38%,而美国和西方国家一般在60%左右,这个差距有25个点。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下一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一个大问题。
我现在作为国家“十五五”规划的专家组成员,也是北京市等地方省市的“十五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我走到哪都讲这个意思,就是一定要提振消费,为消费正名,中国经济要走消费繁荣的道路,在制定“十五五”规划的时候,最重要的一定要增加一个指标就是消费率,而且我们完全有可能经过努力把中国的消费率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增加5到8个百分点,再经过一个五年计划,到2035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能够达到70%以上,缩小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两会”以后,中办国办刚刚公布了提振消费的专项行动方案,而且“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总理讲了十大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改善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内需。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调整,对中国经济的转型也是意义重大的,这不仅仅是战略调整,它还涉及到体制大的格局一些结构性改革,因为提振消费首先要提高国民收入水平,要改变一次分配的比例,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涉及到要素市场化的改革,另外也涉及到财税制度的改革,财政过去主要是支持投资的,投资项目现在要转到投资于人,财政转型是政府职能转变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随着新的战略的确定,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实现这样一个转型,那我们提高国内需求,克服当前经济存在的一些困难,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个目标就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