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严肃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北上》正在热播,引发观众对原著进行大幅删改的讨论。
2.近年来,多部严肃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如《人世间》《繁花》等受到广泛好评。
3.然而,严肃文学改编作品也面临诸多挑战,如迎合市场、魔改原著等。
4.资本和观众对影视作品文学性要求更高,推动严肃文学改编作品持续涌现。
5.未来严肃文学改编能否成功,仍需时间验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作者丨阿禾(资深娱评人,深耕文娱领域,腾讯娱乐、南方人物周刊、看天下撰稿人)
监制丨艾略
在影视改编的繁芜花园里,严肃文学又重新冒出了“新芽”。近些年,多部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爆火出圈,《人世间》《繁花》《我的阿勒泰》《大江大河》等引起了广泛反响。
当下,由作家徐则臣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北上》正在热播。由于原著曾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文学界有着不俗的影响力,剧版自播出以来便饱受关注。
观众在对比原著的前提下,对该剧发出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该剧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删改,丢掉了“运河和它的百年历史”这一核心设定;另一种认为该剧的“青春化”处理符合年轻观众口味,有利于吸引流量、扩大圈层。
《北上》剧照
尽管电视剧《北上》口碑褒贬不一,但人们却不得不承认,透过这部作品,大家确实重新领略到了严肃文学的魅力。而在各大图书销售榜上,小说《北上》也再度成为热门读物。
不止《北上》如此,很多严肃文学的影视化改编都被提上了日程。影视公司纷纷圈地布局,对此类IP展开抢滩登陆。早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量级奖项揭晓前,很多入围作品的影视版权就已被抢购一空,其对应影视项目也成为最香“大饼”。
面对这个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一句:严肃文学改编的春天真的来了吗?此类IP何以重新成为影视改编的风向标?
近年主要严肃文学改编影视剧情况(娱鉴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可点击放大观看)
是复兴也是回归,资本与流量入局激活严肃文学
所谓“严肃文学”,在文学界其实并未被明确定义。只不过从内容和题材上着眼,此类作品往往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内容具有严肃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而我国的主流文学奖和主流文学期刊,也主要着眼于评选、刊发此类作品。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严肃文学就曾掀起过一波改编热潮。《芙蓉镇》《黄土地》《红高粱》《大红高灯笼高高挂》《活着》《秋菊打官司》等电影作品,皆是由严肃文学改编而来,或刺痛现实,或叩问历史,都具有很深的思想价值。
严肃文学改编的电影代表作
与此同时,正是凭借这些文学改编作品,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了世界,从戛纳、威尼斯、柏林等国际电影节捧回了不少大奖。比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就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回忆往事,张艺谋曾对严肃文学深表感谢:“那些年是文学驮着电影走向世界的。”
即便如此,严肃文学影视化还是没有躲过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冲击。千禧年后,网络文学影视化伴随着网络文学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逐渐发展起来。对比严肃文学来说,网络文学在类型与题材上具有先天优势:武侠、奇幻、穿越、甜宠、宫斗、宅斗……丰富的类型更加通俗化、娱乐化,能够满足观众更多样的观看需求,从而有效的获取流量。诚如著名主持人杨澜所说,“严肃文学常常能触碰到人们的痛处、全社会敏感的神经,网络文学,特别是幻想、奇幻类文学,就像是给伤口上裹隔离霜。”截至目前,网文IP几乎已占据了中国影视改编行业的大半壁江山。
直到2020年前后,随着《山海情》《觉醒年代》等现实主义、严肃题材剧出圈,严肃文学影视化才迎来了新一轮热潮。《大江大河》《装台》《人世间》《回响》《繁花》《我的阿勒泰》等改编作品,都一部接一部地冒出了头。
《人世间》剧照
其中,由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叫好又叫座的《人世间》,更是起到了给严肃文学改编“提气”、令制作方“重拾信心”的重要作用。梁晓声作品影视版权独家代理商姚琛曾在采访中透露,《人世间》影视化成功后,其公司又售出了6部严肃文学的影视化版权,而且很多严肃文学的影视改编版权价格还大幅上涨,很多作品都能卖到单部千万元的价格。以孙甘露创作、曾斩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为例,该小说2022年出版后就被万达、博纳、华策等各大影视公司争抢,据说成交价高得惊人。
不仅影视公司对严肃文学青睐有加,具有粉丝粘性加持的青年演员也将严肃文学视作“心头好”,积极入局想要分一杯羹:《人生之路》里有陈晓、李沁,《繁花》里有唐嫣,《我的阿勒泰》里有于适,而《北上》更是集结了白鹿、欧豪在内的多位流量加身的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待播剧《主角》有刘浩存,《高兴》有白宇帆、于文文,甚至连还在规划中的《千里江山图》都在张若昀、王一博、张晚意、魏大勋中“击鼓传饼”……可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流量艺人都将与此类改编剧深度捆绑。
《繁花》剧照
这种选择算得上是一种“双赢”:对剧方而言,流量演员的加入有助于引流年轻观众群体,提升剧集的话题度;而对演员来说,严肃文学改编剧大多班底过硬,有较高的制作水准,对冲奖大有助益,能让演员在短期内获得口碑认可。但隐忧也与之相伴,一旦流量演员演技不过关,与老戏骨对戏接不住戏,便会伤害个人乃至剧集的口碑。
严肃文学IP吃香的背面:创作下行,谨慎冒险
剧集市场的每一次翻新,都是政策、舆论、审美、故事类型与导演、演员等人合力完成的结果。严肃文学改编潮的再度兴起,同样也不例外。
严肃文学的影视化复苏与大环境的政策调控密不可分。网传2019年广电总局下达新规,对玄幻、仙侠、穿越、宫斗等古装题材进行了严格限制,也就是人们熟悉的“限古令”。与之相对应的,是政策持续倡导文艺作品回归现实主义,让严肃文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呵护。比如,知名编剧高满堂就曾在2023年10月举行的北京电视剧盛典上发出感慨,“这两年,严肃文学和现实主义得到重视,我这个年近70的老编剧又回到了一线。”
政策调控之外,观众的审美也在不断向高处流动,不再满足于仅仅用“快餐剧”填饱肚子。网文大IP频频遇冷,一大批原本被寄予厚望的IP改编作品先后败北:《武动乾坤》《七时吉祥》《狐妖小红娘月红篇》《我的人间烟火》《难哄》纷纷遭遇口碑折戟。
《我的人间烟火》的豆瓣评分
在政策倾斜与市场呼唤的双重助力下,一系列严肃文学改编作品强势焕发生机。很多年轻观众也对此类作品表现出了深沉的热爱,从《繁花》街头巷尾的热议到《我的阿勒泰》推动特色文旅经济,年轻人都是贡献流量的主力军。
《人世间》由作家梁晓声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繁花》由作家金宇澄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我的阿勒泰》由作家李娟创作的同名散文集改编,三部作品先后成为现象级爆款,给严肃文学改编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其中,电视剧《繁花》还一度被文学界誉为“让严肃文学的改编开出了一树‘繁花’”。以这三部作品为节点,严肃文学改编正式立住阵脚,成为与网文IP平分秋色的影视改编“新势力”。
但严肃文学改编潮到来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国内影视创作上的某些顽疾——IP依赖症。严肃文学也好、网文也罢,IP改编本身指向的是国内影视创作疲软的困境。IP具有天然吸引力,相较于原创剧本往往更有保障,能给收视和投资托底。这同样意味着,当下资本已愈发保守,更愿意去投资那些已经取得过成功、经过市场验证的文本。而且在背靠“影视寒冬”的大背景下,好的资源也往往会流向更强的班底、更大的IP,影视生态也就此愈发“弱肉强食”。
《我的阿勒泰》剧照
事实上,不仅国内如此,好莱坞也面临着相似的创作窘境。最典型的现象就是频繁压榨经典IP,虽续作不断,但鲜少有作品能超越前作,刚刚遭遇全球票房扑街的《白雪公主》便是无限复制IP的失败案例。
电视剧市场常年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观众们呼唤的仅仅只是作品对观众负责,而非作品对投资负责。严肃文学影视化的回归,让人感叹的不仅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鲜活故事生命力,更是“源头活水”式的蓬勃创作力:立足现实,脑洞无限,乐于慢工出细活,让观众重拾高品质追剧的快乐。
严肃文学改编不是万金油,别着急让观众买单
客观来说,严肃文学改编增多本身是好事一件,资本和观众对影视作品内容的文学性寄予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令严肃文学的文本价值得到正视,从而迎来新一波的改编井喷。
但严肃文学改编又是一把双刃剑:改编得好,是为影视行业吹来一股高品质之风;改编得差,则不仅毁原著,还有负观众的高期待。毕竟,相较网文IP来说,严肃文学因其文学性本身就有着较大的改编难度,一部好的文学改编作品要想同时兼顾文学性与市场化,从筹备、开拍到播出往往要经历更长的周期,对投资方与创作者都是很大的考验。
严肃文学改编虽然是门好生意,犹如挖到了宝藏,但也需在尊重的基础上谨慎“勘探”,一旦挖掘不慎,便会走入歧路。比如,很多严肃文学改编作品就一度陷入了浮躁、魔改的怪圈。
《人生之路》与《北上》中的李沁与白鹿均在形象上有较大挑战
这在电视剧《人生之路》与《北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人生之路》由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改编而来,原著曾入选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人生之路》并非完全改编自原著,而是“部分取材”。看过这部剧的观众会发现它的剧情、人物关系乃至世界观都和原著有着很大的差距,正是原著党口中的“魔改”。不止如此,剧中年轻演员饰演的人物形象,也显得过于刻意,比如“美黑配烤瓷牙”,看起来颇为出戏,缺少接地气的粗粝感。《北上》也经历了类似争议,故事被吐槽为“青春剧嫁接年代剧”,剧中充斥着虚浮的年代感,而白鹿在剧中的“丑化”妆造——剪短发、戴牙套、涂黑皮肤、外八字走路等,遭遇了“无效扮丑”的质疑。
这两部剧都在改编过程中显现出了一定的迎合做派——迎合市场、迎合年轻观众,但最终呈现却有顾此失彼之嫌,未能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获得原著党的普遍认可。
严肃文学因其追求的真实性、复杂性,在改编成剧后,往往要接受更严苛的审视与批判。即便像电视剧《人世间》这般公认的佳作,也会让人产生一定的“意难平”。比如,《人世间》在播出过程中,剧中的周蓉便被网友怒骂为“自私”,连演员宋佳都主动站出来背锅说“给大家添堵了”。实际上,原著中周蓉这个角色是梁晓声对思想独立的知识分子进行的理想化塑造。她过于个人化、理想化的行为,放在文学作品里、乃至当时的时代背景里,或许能让人理解、共情,但放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却会显得格格不入,被贴上“不为家人着想”“自私且冲动”的标签。
《人世间》中的周蓉
即便改编难度大、即便理想化的文学表达与写实性的影视改编存在一定的出入,但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严肃文学改编作品依旧会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目前正在筹备、运作的严肃文学改编作品已多达十几部:熊召政的《张居正》(剧名《风禾尽起张居正》)、葛亮的《燕食记》、阿来的《尘埃落定》、格非的《登春台》、莫言的《丰乳肥臀》、余华的《文城》、张平的《生死守护》、王蒙的《这边风景》、贾平凹的《高兴》《秦腔》、陈彦的《主角》、王火的《战争和人》、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都成为平台招商会上的大IP。
部分严肃文学改编作品的海报
资本热钱落地,严肃文学影视化改编作品持续涌现,但观众的趣味不会一成不变。在现实主义创作回归的拐点,严肃文学的回暖无疑能填补中国影视缺失已久的文学气质与匠人态度,弥补被长期诟病的叙事空心化等问题。但这一轮改编浪潮能否开花结果,仍需经历重重考验。比如市场耐心与创作周期的博弈能否复制成功案例,比如文学深度与娱乐性的平衡能否扩大观众层,再比如在短剧时代如何适配观众的快节奏审美习惯……这些都还需静候时间验证,去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