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多所高校宣布2025年本科扩招计划,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成为重点。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规模。
3.然而,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4.华为终端BG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认为,人工智能应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而非轻易取代普通人的工作。
5.田奇建议年轻一代投身人工智能领域,学好AI基础课,树立以人为本、与人为善、普惠等基本的人工智能价值观。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期,国内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纷纷宣布2025年本科扩招计划,扩招人数从150人到500人不等。
3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介绍:进一步增加“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的规模,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从各高校公布的扩招方案中,扩招的专业主要聚焦于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其中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更是成为未来的扩招重点。
作者 | 徐美娟
编辑 | 蓝精灵
题图由受访者提供
当下,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交叉创新成为未来推动各行业变革的增长点和突破口。然而,据人社部《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如何立足产业实际,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它又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红星教育传媒·橡树实验室专访了华为终端BG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
田奇于2018年进入华为,“之前一直在高校里面做学术,后来也希望自己研究的这些东西能够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他谈到了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价值观、伦理问题等,并坦率地指出,人工智能应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去做人力所不及的事情,并非轻易取代一般老百姓的工作。
人工智能是底座,赋能千行百业
人才培养需校企联合
橡树实验室:从目前已宣布扩招的高校来看,人工智能是重要的学科之一,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您认为这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有何影响?
田奇: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和人才培养。当下,人工智能就像一个基础学科,它不光属于计算机系,其他例如生物、化学等学科,都可以去学人工智能。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人工智能是底座,会赋能千行百业。
橡树实验室:您怎么看当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现状?您认为高校应该如何培养适应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人才?
田奇: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相继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以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质量。然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并非高校单方面能完成的。
人工智能有三要素:算法、算力、数据。过去,对专业学生、研究生的培养主要由高校完成,但从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来看,人才在高校有优势,但企业在算力、数据方面会有更多优势,所以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探索方面,我个人认为将来肯定是需要高校跟企业联合培养的。
橡树实验室:高校和企业应该怎么合作?
田奇:企业联培、企业导师。当然,在企业的选择方面,要尽可能选择头部科技企业。其实咱们中国的学生中有很多好苗子,关键是如何去到好的平台、找到好的导师。
当下,人工智能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和数据企业更了解,学生跟着企业导师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去。
不同于1990-2010年代,那时候有一台个人PC就可以独自做科研了,现在的大模型并不是一个人完成得了的,它可能需要好多不同专长的人一起参与,所以高校要尽快去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
扩大知识传递面,老师以启蒙为主
橡树实验室:《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请问人工智能如何在教育中实现应用?能否分享一些具体案例,例如人工智能如何提升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资源?
田奇:人工智能基本上对千行百业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是重塑。
以教育来讲,目前讨论得比较多的就是批改作业、个性化教育等,但我认为这些都还是比较浅层的应用。参考自动驾驶技术的分级,我们也可以把人工智能赋能分级,那我们最期待的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将来学生能完全通过和人工智能交互获取知识,老师的作用更多是“启发、启蒙”,做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
过去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主要是老师,但光从知识的记忆和传递来讲的话,老师肯定记忆不过AI,AI就像百科全书一样无所不知,所以更高层的教育方式是老师更多从逻辑上去启发、启蒙学生。
橡树实验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教育公平是否能够提升?
田奇:当然。目前,偏远地区的教学条件比较差,也缺乏好的师资力量,人工智能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之前,成都七中通过一块共享屏幕,远程为大量偏远地区的学校直播教学,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在教育方面受益。未来,人工智能也能成为偏远地区孩子们的辅导老师,人工智能的普及肯定会让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均匀。
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
做人力不及的事情,而非取代普通工作
橡树实验室:人工智能发展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田奇: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显然在很多方面会比普通人更强,但是我觉得人工智能应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并非轻易取代一般老百姓的工作。
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是应该去做人力不及的事情,比如救火、救灾、探险等,在这些在人力还达不到的事情上更多地去发挥价值。
举个例子,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出现后,大家都在讨论这是不是会取代出租车司机。我认为现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取代出租车司机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会造成这些人全部下岗失业,另一方面导致国家出现就业问题甚至更多的社会问题。但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可以更多应用于长途驾驶,因为长途驾驶的司机容易疲劳,司机数量可能也不够。人工智能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
橡树实验室: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伦理问题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您如何看待当下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如何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保障安全可控?
田奇:人工智能肯定要基于很多基本原则去设定,比如不能伤害人类、不能侵犯用户隐私、安全。
人工智能出现后,许多以假乱真的东西随之而来,将来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做的事情更多,所以对人工智能的伦理、安全、道德、隐私等,一定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进行约束。
橡树实验室:您对年轻一代投身人工智能领域有何建议?
田奇:首先,学好AI基础课;其次,树立以人为本、与人为善、普惠等基本的人工智能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