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技术,直接把补能速度拉到了一个新高度。5分钟补能400公里,这速度已经接近燃油车加油的效率,一下子让大家对蔚来一直坚持的换电模式的未来产生了疑问。正当各路网友热议时,蔚来李斌近期终于站出来正面回应,这场“补能之争”瞬间升级。
比亚迪兆瓦闪充到底有多强?
比亚迪这次发布会,可不只是简单地升级充电技术,而是直接推出了全球首个量产乘用车全域千伏高压架构。这意味着,比亚迪的三电系统全面升级,正式进入“超快充时代”。
先说最关键的大家也最关心的充电速度,峰值功率突破1兆瓦(1000kW),1秒补能2公里,5分钟充电续航400公里。这是什么概念?过去开电车长途,得精打细算找充电桩,等个半小时甚至1小时才能继续赶路,特别是长途出行。现在,去趟服务区,买杯咖啡、上趟厕所,回来车子就充满了,续航焦虑直接被秒杀。
比亚迪不仅提升了车端技术,还推出了全液冷兆瓦闪充终端系统,最大输出功率1360kW,并计划全国铺设4000座以上兆瓦闪充站,覆盖城市和高速公路。此外,他们还搞了一套“智能升压+双枪充电”技术,这一技术让现有充电桩也能提速,让老旧快充桩能够“焕发第二春”,可以兼容500V-750V的公共充电设施。
换电模式压力大了?
比亚迪这一波操作,直接挑战了换电模式的核心优势——“快”。过去,换电的最大卖点就是“3-5分钟换好一块满电电池”,可现在5分钟充400公里的闪充,让换电站的速度优势一下子被追平。
再来看成本。换电站的建设成本那是相当高的,单座换电站的建设成本动辄上百万,而且还得配备大量电池储备,运营成本也不低。相比之下,闪充站的建设成本大概是换电站的三分之一,长期运营成本也更低。
更关键的是,兼容性问题。目前换电站基本都是品牌自家专用,蔚来换电站只能给蔚来的车换,极氪换电站也只能服务极氪。而比亚迪的兆瓦闪充,不仅自家车能用,未来很多支持高压快充的车型都能用,灵活性更高。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不少人开始唱衰换电模式,认为它可能很快会被市场淘汰。
李斌:换电模式不只是补能,还能做“能源互联网”
面对比亚迪兆瓦闪充的冲击,昨日蔚来李斌终于站出来回应。他的观点很明确:换电模式解决的不仅仅是充电速度的问题,而是一个完整的能源生态。
李斌认为,快充技术确实很重要,但它带来的问题也不少,比如:
• 电网负担大:兆瓦级充电功率相当于一栋高层建筑的瞬时用电量,如果大规模普及,对电网的冲击不小。
• 高功率充电对电池寿命影响更大:长时间高功率充电,虽然提升了充电速度,但可能会影响电池寿命,特别是在极端天气下,快充的稳定性也是个挑战。
• 换电模式可以做到“电池可升级”:蔚来的换电站,不仅能给车主补能,还能让电池随着技术进步不断迭代。比如,老车主可以直接换装新电池,而不用整车淘汰,这对提升车辆寿命和保值率很有帮助。
此外,蔚来已经和宁德时代达成合作,计划打造全球最大换电网络,并且推动行业换电标准的统一。李斌的意思很明确:换电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快补能,更是电池资产管理和能源管理的一部分。
换电 vs. 闪充,未来会怎么走?
虽然比亚迪兆瓦闪充很强,但短时间内,它还不可能完全取代换电模式。未来,两种补能方式可能会长期共存,各自发挥优势。
换电模式的适用场景:
• 商用车、高频运营车辆(出租车、网约车、物流车):这些车每天跑很长的里程,换电的高效补能方式,能极大提高运营效率,减少车辆停运时间。
• 极寒地区:冬天低温环境下,换电模式可以直接更换满电的、适应低温的电池,而快充可能会因为低温导致充电效率大打折扣。
• 车电分离售卖模式:换电模式可以实现“车电分离”,车主买车不买电池,通过电池租赁降低购车成本,这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用户有一定吸引力,比较新车的电池成本可不少。电池一撤,整车价格可以下降一个档次,看起来更有竞争力。
兆瓦闪充的适用场景:
• 私家车用户:大多数用户不会每天跑特别长的里程,日常补能还是以快充为主。如果未来闪充站普及,5-10分钟充电续航400-600公里,基本就能覆盖大部分人的需求。
• 高速长途出行:相比换电站主要集中在特定品牌用户的场景,闪充的兼容性更强,对于跨品牌、跨地域的长途出行更方便。
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不管是换电还是闪充,最终目的都是让电动车的补能体验更接近燃油车加油的便利性。比亚迪的兆瓦闪充,让快充速度接近换电,而蔚来换电模式仍然有它的独特优势。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两种模式并存,各自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甚至可能会出现换电和闪充结合的全新补能模式。比如,车企可以推出既支持换电,又支持超快充的车型,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
这场“补能大战”谁都还没赢,但可以确定的是,最终受益的还是咱们消费者。不管你喜欢换电还是快充,未来都会有更好的补能体验。
你觉得哪种模式才是电动车补能的终极形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