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梅州机场气象员:测风探云守飞行 观天问雨护平安

原标题:

梅州机场气象员:测风探云守飞行 观天问雨护平安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李杏 洪梓娴

“本场西面约15公里有局地强对流云团向本场移动,预计20分钟后影响本场,将有小到中雷雨天气……”梅州机场气象台,预报员邓耀华在第一时间发布雷雨天气警报,根据他的预报,塔台管制及时提醒地面保障单位“尽快完成飞行保障”,加油、清洁、检修、上客……在紧张有序的节奏中,旅客们登上了飞机,关舱门、撤梯、顶推、开车、滑跑……随着轰隆的发动机声,飞机冲上了云霄,在雷雨来临之前成功起飞了。

飞机的每一次起降都承载着无数期待。然而,天气变化却难以捉摸,有时突降倾盆暴雨,有时大雾弥漫,有时狂风不止……这些天气状况哪怕只是稍有变化,都可能打乱机场原本的运行节奏,对飞机的安全起降构成严峻挑战。机场气象与地方气象相比,更加凸显短时和精准,而肩负本场天气观测和预报重任的气象员,成为守护机场与飞机飞行安全的重要力量。

在梅州机场,就有这样一群气象员,他们为空管和航司提供本场及周边天气的实况和趋势变化资料,保障本场气象设备运行正常,为航班平安起降保驾护航。从凌晨到深夜,他们的工作时间随着整点发报机制被切割开来。一串串电报码,记录着他们的工作成果,也记录着梅州机场的气象变化。

图片

气象员肩负着机场天气观测和预报的重任。图为梅州机场气象员,从左往右分别是陈志昭、邓耀华、陈晓玉、余文轩。洪梓娴 摄

身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绝技

“你好,我叫‘广州仔’余文轩,是这个部门最‘新’的气象观测员!”对比起梅州机场气象台的其他同事,余文轩算是个“萌新”,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凭着对这个专业的热爱,他也很快适应了这个需要“经得起雷电考验”的岗位。

“我从读书起就喜欢地理,所以大学选专业的时候选了这个比较冷门的气象专业,很幸运,毕业以后从事了这一行”,余文轩说,他喜欢观天象、察地理,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变化。

入职梅州机场后,余文轩在老师傅的带领下,一点点熟悉工作流程。

机场气象观测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观天象、记天气、发报文,为航班飞行提供准确气象信息。

“气象观测工作或许在外人眼里略显枯燥,每日重复着同样的流程,记录着各类数据,但我们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发出的每一份报文数据都可能是飞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气象台台长邓耀华说。

目前,不少气象要素靠设备自动观测,但能见度、云高、天气现象还主要依靠肉眼识别。“我们熟知方圆十公里范围内的目标物分布,特别是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目标物的清晰程度迅速判定能见度数值。”“我们的航空气象观测要精确到每一分钟。每小时必须发一次例行天气报告,如若遇上风、雨、雷电、低能见度等特殊天气现象时需立即发出特殊电报。如若航班延误到深夜,一宿不合眼观测和发布例行及特殊天气报告也是常有的事。”邓耀华和余文轩均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现在的他们,对机场周边地形和气候的了解程度是“再熟悉不过”的。他们中的一个已经成为了“梅州女婿”,另一个正快速成长为“梅好青年”。

在普通人的眼里,蓝天白云是一幅油彩画,云朵可以像鸭子,像小猪,像骆驼……而在气象员的眼里,天空中的云可以被划分成三族十四类,天空中什么云对飞行会有影响,云的高度是多少,它的简写是什么,必须熟记于心。“你看整片天空,我们定为八个量,云覆盖了多少个量,我们就记录多少。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形状的云,有积云、积雨云、层云、层积云等。”气象台副台长陈晓玉说,不同形状的云可以预示接下来的天气,而且他们看一眼云大概就可以估算出云的高度。

气象人不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还有一双顺风耳,只要雷声响起,他们就可以迅速判断雷声方位,并且要将时间和方位准确记录下来。

即将退休的陈志昭是“老”观测员,他的工作记录本总是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天气变化,“这里是雷暴的纪要栏,TS代表雷暴,NW代表西北方向,这里记录的是时间。雷声有时候会移动到不同方向响起,我们就需要一直记录下来,10分钟内没打雷了就记‘停’”。

翻看每一个气象员的工作记录本,发现他们都是用铅笔记录每一次的天气变化,桌子上放着七八支2B和HB的铅笔,但并没有橡皮擦。针对记者的疑问,陈志昭回答说:“用铅笔记录是气象行业的规矩,数据不允许修改,如果写错了也不允许用橡皮擦涂改,实在写错了需划掉重写”。正是这种工作纪律要求,让他们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工作记录也几乎没有划掉的痕迹。

练就临危不惧、气定神闲的定力

梅州机场的气象员有一身观天象的本领,也有应用高科技的能力。在他们的办公室,齐刷刷摆放着一排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的是各种气象数据,而在机场跑道有三个点也铺设了数据采集设备,“像温度、跑道视程、修正海压、10米风这些固定的气象要素数据,都可以通过设备采集。只有云、天气现象和能见度这三个气象要素需要人工采集。天气现象包括阵雨、雷暴、冰雹、雾、轻雾等;主导能见度需要我们用肉眼判断,就是在机场范围内,超过一半区域所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能见距离。”邓耀华说,在人工和设备的双重加持下,才出来一份完整准确的天气报文。

特别是在雷雨季节,气象预报员需综合运用气象观测资料和民航气象服务资料,并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观测数据,对雷雨天气进行严密监测和精准研判,发布机场每日气象情况预报和特殊气象警报信息,为航班运行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同时与管制室密切配合,全力减小雷雨天气对航班的影响。

当有航班落地或起飞前的3个小时,气象员们就开始工作了,“假设航班9点从广州起飞,我们6点就得开始观测,而观测时间是在整点前10分钟,也就是5点50分就要着手准备观测了。”余文轩习惯了这样披星戴月的日子,值班的时候他们需要在岗位上待24小时。

整点到来,00分开始,采集设备数据,然后人工进行报文编发,在04分之前,把报文传送到民航气象中心数据库中,气象员的工作精确到每一分每一秒,通常情况下,4分钟之内完成一份报文对于他们来说是绰绰有余的,但突发情况下,就很考验气象员的临场应变能力了。

初出茅庐的余文轩就碰到过一次,“当时正在下雨,突然响起一声雷,我发现主发报软件的数据没了,按照流程当时我正要发送特殊报,于是我启动应急流程,通过备用发报软件发出报文,然后立刻电话报告,气象机务员闻讯迅速过来抢修设备,而我也同步快速检修主发报软件……”

看到朝气蓬勃的新人余文轩临危不惧、成熟稳重,即将退休的陈志昭很是欣慰,不禁想起30年前在电闪雷鸣中撑着伞去户外收集数据的工作场景,“以前技术没有现在发达,气压计都还是水银的,读数很不方便,每隔一个小时我们就要出去搜集一次数据,刮风下雨打雷都不例外。现在方便多了,数据快速传送到系统中,但设备也会有坏的时候,因此提高个人应变能力什么时候都很重要。”

在气象台,陈志昭就像一个定海神针,大家碰到问题都习惯去问问他,“他就像一个老中医,经验丰富,摸一摸、看一看就明白了。”邓耀华笑着说,气象员就是需要有一股每逢大事有静气的定力。

天气变化频繁期间,除了发报文,观测员还要和管制员与气象预报员保持密切电话联系,有时可能一天要电话通报10次,发23次例行、8次特殊报告……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他们都时刻关注着“老天爷”的“脾气”,将“抬头望天”“低头读数”作为工作的日常,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天为伴”。

“我们最喜欢编写的报文叫‘CAVOK’。当能见度大于或等于10公里、没有对飞行有重要影响的云、无重要天气现象时,我们就编报为CAVOK。因为万里无云、风和日丽的美好天气,就是旅客的美好出行日。”

来源:南方日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29
这捕鱼游戏超好打!开局就打了8条金龙!狂赚100亿金币
广告捕鱼炸翻天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