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7

评论

25

3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警示:DEEP SEEK在英美律师界遭遇困境

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华毅嵘


导读:伦敦金融城某顶级律所的警报声,正在全球科技界引发连锁震荡。当律师们启动DeepSeek的瞬间,系统便自动切断电源并触发警报——这款曾将办公效率提升47%的AI工具,因律师在向法庭递呈的文件中植入虚构判例被法官发现而遭全面封杀。戏剧性的是,这场危机根源竟在于技术架构的"文明基因":一个基于大陆法系训练的法律AI,在普通法系土壤中孕育出危险的"数字幻肢",其生成的判例虽逻辑自洽,却背离英美的司法传统。这场看似专业领域的技术事故,也反映了中国科技创新全球化困境的精准切片。先有华为5G遭遇地缘政治狙击,TikTok算法陷入文化信任危机,中国半导体困于技术标准藩篱,如今,DeepSeek事件揭示的可能不仅是AI的"法系错位",更是中国科技企业集体面临的"文明适配"挑战——我们引以为傲的技术创新,为何总在跨越文化断层时遭遇系统性排斥?



正文:2023年以来,多起AI生成法律文件引发的争议案件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在专业领域应用的边界问题。美国怀俄明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因在法庭文件中引用AI生成的虚假案例而面临法官质询,这已是近两年来第三起此类公开案件。这些事件揭示了AI工具在跨法系应用时的系统性困境——当训练数据主要源自大陆法系,而应用环境却是英美法系时,AI系统难以准确反映判例法的精细逻辑,从而产生"幻觉"。这一现象不仅限于法律领域,实际上折射出中国科技创新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共性挑战。


AI法律工具的兴衰:一个微观视角


(一)从效率神话到信任危机

AI法律工具最初凭借其惊人的效率获得了广泛关注。根据行业数据,像HarveyAI这样的工具可在12分钟内完成需要人工4小时的合同审查工作;英国Allen & Overy律所引入GPT-4后,合同起草成本降低了70%。这种效率提升使得各种AI法律助手工具迅速受到全球律师事务所的青睐。

然而,AI工具的致命弱点很快显现。2023年,一个关于沃尔玛和捷森电子自行车公司的案件中,原告律师向法院提交了一份引用多个不存在案例的"排除动议"。法官凯利·兰金在判决书中指出:"这些案例无法通过Westlaw的编号识别,法院也无法在怀俄明州地方法院的电子档案系统中找到这些案例。"几天后,涉事律师事务所承认,这些虚假案例是由他们"内部的人工智能平台在协助律师起草动议时'幻觉'生成的"。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2022年,一名律师在起诉阿维安卡航空公司时引用了AI编造的案例;2024年,特朗普前私人律师科恩在封口费案中提交了Google Bard生成的虚假判例。这些事件导致众多律所开始禁用AI法律工具,特别是在以判例法为基础的英美法系国家,律师们意识到AI工具的训练数据主要来自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国家的法律逻辑存在本质差异。


(二)法律AI工具的系统性局限

纽约大学法律伦理教授Rebecca Roiphe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技术故障,而是职业伦理的溃堤。当律师把事实核查权交给算法,等于放弃了法律人的核心职责。"

这种局限并非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反映了不同法系之间的深刻差异。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强调抽象规则的演绎应用;而英美法系则以判例法为基础,注重具体案例的归纳推理。AI系统在交叉法系环境中应用时,往往无法准确捕捉这种微妙的法律推理差异,导致生成内容与当地法律传统不符。


中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化困境


(一)华为:从全球扩张到地缘政治风暴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可谓中国科技企业的典型案例。从2010年代初期开始,华为凭借技术创新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迅速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占据重要份额。然而,这一扩张随着中美关系紧张而陷入困境。2018年后,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实施一系列限制措施,从禁止政府采购,到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再到全面切断高端芯片供应。

与AI法律工具在英美法系国家遭遇的困境类似,华为在国际扩张中同样面临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其产品虽然技术上先进,但在政治、文化和规则体系差异巨大的国际环境中遭遇了超出技术范畴的阻力。这种阻力不仅来自技术标准的差异,更源自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博弈。


(二)芯片产业: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

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困境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2022年,中国为进口芯片支付的费用相当于全年进口石油和铁矿石的费用总和。美国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以及一系列禁令,不仅使中国半导体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还给中国数字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巨大压力。

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2.86亿部,同比下降13%,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是高端芯片被"卡脖子"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影响。与法律AI工具类似,中国芯片产业的困境同样源于创新与应用环境之间的不匹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芯片应用市场,但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却面临外部依赖和技术壁垒。


(三)TikTok:文化输出与安全焦虑的碰撞

TikTok(海外版抖音)的国际化经历也颇具代表性。作为少数成功"出海"的中国消费互联网产品,TikTok凭借强大的算法推荐和内容生态,迅速在全球年轻用户中获得了广泛欢迎。然而,随着其影响力扩大,TikTok也开始面临各国的审查和限制。美国、印度等国以数据安全为由对TikTok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

这一案例与AI法律工具的困境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在不同文化和规则体系下运行的技术产品,都面临着超越技术本身的信任危机。当一个源自中国的技术产品在西方国家获得广泛应用时,技术与政治、文化的边界往往变得模糊,产品的功能性往往被政治化的安全叙事所掩盖。


科技创新与全球化的辩证关系


(一)创新与适应:解决"水土不服"的关键

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微观角度看似乎是技术或市场策略问题,但从宏观层面审视则反映了创新与适应之间的复杂辩证关系。就像AI法律工具在跨法系应用时遇到的困境一样,中国科技创新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不仅是技术差距,还有文化、制度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差异。

真正的全球化创新需要兼顾两个层面:一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通用性,二是对不同应用环境的适应性和本地化能力。中国企业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法律法规和商业环境,开发既具有技术竞争力又能适应当地环境的产品和服务。


(二)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

AI法律工具的案例启示我们,纯粹的技术创新往往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全球化挑战。正如AI无法准确理解不同法系的微妙差异一样,中国科技企业也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更适应国际环境的公司治理结构、合规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

华为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调整其公司治理和透明度策略,TikTok尝试通过"数据本地化"和独立董事会等机制应对国际监管压力,这些都是在探索技术创新之外的制度创新路径。


(三)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从对抗走向协同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环境日益政治化,但科技本身却有着跨越地缘政治的内在逻辑。AI法律工具的局限性恰恰提醒我们,技术发展需要多元文化和制度环境的滋养。正如不同法系各有其合理性一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路径也各有优势。

中国科技创新未来的发展路径,或许不应局限于在现有地缘政治框架下的竞争,而应探索超越地缘政治的科技合作模式,寻找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的科技解决方案。


(四)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平衡

中国科技安全面临的难题中,芯片"卡脖子"只是其中之一。从长远来看,中国科技安全的根本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脱离全球创新网络。

无论是"开放交流"还是"遏制封锁",实际上都揭示了当今时代科技与地缘政治深度绑定这一不争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维护国家科技安全。同时,保持开放合作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也是中国科技创新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结论:从AI法律工具风波看科技创新的未来


AI法律工具在英美法系国家引发的风波,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适配问题,却折射出当今全球科技创新面临的普遍性挑战。技术创新必须与制度环境、文化传统相协调,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对中国科技企业而言,国际化不仅是市场扩张和技术输出,更是一个理解、适应乃至影响国际规则体系的过程。
从中长期看,中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化道路必然充满挑战,但这些挑战恰恰提供了从技术创新迈向制度创新、从单纯竞争走向协同合作的契机。只有建立起既能维护国家科技安全,又能促进全球科技合作的新范式,中国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走出"水土不服"的困境,在未来全球科技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正如一位科技伦理学者所言:"技术无国界,但技术应用却深植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未来的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突破技术边界,更需要跨越文化与制度的鸿沟。"这一洞见,也许正是我们从AI法律工具风波中能够获得的最宝贵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华毅嵘先生乃安全与合规领域的杰出专家,拥有20多年在执法部门的工作经验,擅于结合其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客户在境内外安全管理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持。华先生自本世纪初便参与重大项目的安保工作,包括“上海APEC峰会”、“上合组织峰会”、“上海世博会”、“G20杭州峰会”等,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策略,在项目管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也曾通过精准的评估与前瞻性的研究,参与并支持国家高端人才计划的实施,为关键企业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他还参与了国家层面的人才引进机制改革工作,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等手段为企业的国际化布局提供了坚实的风险预警。在涉外事务处理上,华先生以其深厚的法律素养和敏锐的风险洞察力,屡次为企业和政府制定高效的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响应方案,屡次化解由境外因素引发的各种复杂问题,帮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稳健的战略定位。华先生于2002年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后进入国家安全执法部门工作长达20余年,他的忠诚、机智和勇气倍受上级和同僚的赞赏。正式退出公职后,华先生曾先后进入投资和科技企业任要职,并成绩斐然。2024年起,华先生加盟环球华置机构,出任安全与合规事业部合伙人,有效地整合机构在北美、欧洲、亚洲等地的资源,为合作伙伴及客户在复杂的政治与安全环境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解决方案,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及尊重。


特别声明:本文由作者授权本中心首度公开发表,文中所述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中心观点和立场。本中心在此微信公众号及中心官网所刊出的文章涉及国际时政、国际关系、安全事务、跨国投资、政策解读、风险评析等议题,均由中心出面约稿并经中心学术委员会严格校审,旨在与读者分享来自相关专业人士和业内精英就相关议题之独立思考和见解。本中心所刊出的文章均属原创或授权译文,原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在线或下载阅读、引用或与他人分享本中心所刊文稿或其部分内容时,请务必尊重该文的著作权,并注明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为“稿件来源”,版权法律责任自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稿编号:HTWG-487
刊出日期:2025.03.26
文稿作者:华毅嵘
文稿校审:王南森
编辑上传:鲍盼儿

版面美工:邱莉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