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8

评论

39

2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堪比惊悚片!男子深夜提刀敲开邻居门……气温狂飙,小心此病“趁虚而入”

AI划重点 · 全文约1462字,阅读需5分钟

1.陈先生因饱受噩梦困扰,尝试多种方法均无果,最终找到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永华寻求帮助。

2.张永华诊断为梦魇,肝阳化风证,开具中药处方,二诊时效果明显,继续服药近1月梦游均未发。

3.梦游症通常发生于深睡眠时期,大脑部分区域唤醒,负责意识和记忆的区域仍处于睡眠状态。

4.预防与干预睡行症包括保持固定作息、优化睡眠环境、规避风险以及医学治疗。

5.需要注意的是,梦游者不能被强行唤醒,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轻声呼唤或引导。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徐尤佳 记者 杨茜

这是一幕堪比惊悚片的场景:

夜深人静,敲门声响起,睡眼惺忪地走到门边,通过猫眼看到,邻居一边敲门,一边喊着:“帮帮我,帮帮我……”

正准备开门时,邻居举起了手里的刀!

这是常常出现在陈先生梦里的场景,害得他整夜睡不好。

在省级名中医、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永华的诊室,他诉起了苦。一年来他饱受噩梦的困扰,内容多为打斗等暴力性梦境,且伴有梦游,每次发作自觉似梦非梦,梦中意识到自己身处危险,想要把自己唤醒却难以做到。这让他感到极度紧张,害怕自己再也无法从梦中醒来。

为了从这样的梦境中逃离,他尝试了许多种办法。从一开始的搓手顿足,到翻滚下床,若仍不醒,就用头撞击一切坚硬的物体,一直到头破血流,还有一次甚至试图用刀将自己砍醒,但又害怕自己在梦中控制不好将自己砍伤,于是陈先生提刀跑到邻居家敲门,并要求邻居用刀砍醒自己……

听起来很荒谬是不是?

他已经在当地多家医院进行诊治,但效果均不明显,几乎是绝望的时候,经朋友介绍,陈先生千里迢迢赶来,找到了张永华。

张主任结合患者平素性情偏急躁、易激惹,因梦游症状有时情绪紧张担心,观舌尖稍红苔薄腻,脉弦细。中医诊断为:梦魇,肝阳化风证;西医诊断: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为其开具了中药处方。

二诊时,患者诉服中药7天后效果就很明显,继续服药,近1月梦游均未发,仅有两次夜间喊叫。张主任为其调整了中药,1月后随访时,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梦游时,都会有哪些行为?

图片

图片来源于IC photo

睡行症是一种发生于深睡眠时期的睡眠障碍,通常在入睡后2-4小时内发作。此时,大脑的部分区域(如控制运动的皮层)已被唤醒,而负责意识和记忆的区域仍处于睡眠状态,导致患者在“清醒的运动”与“沉睡的意识”间分裂。这种现象常见于儿童(发生率约15%),成人较为罕见,可能与遗传、睡眠剥夺、压力或神经系统异常有关。

睡行症通常表现为:

基础动作:坐起、凝视前方、缓慢行走,动作笨拙或僵硬;

复杂行为:部分患者会进行日常活动,如穿衣、叠被、开关灯,甚至外出游荡、使用工具;

潜在危险: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做出危险行为,如爬窗、翻阳台、在马路上行走,甚至驾驶车辆(“睡眠驾驶”),导致意外伤害;

生理反应:发作时呼吸和心率加快,瞳孔扩大,但不易被唤醒;

醒后状态:发作结束后,患者通常会自行回到床上继续睡眠,次日对事件无任何记忆。

如何预防与干预睡行症?

生活方式调整:预防发作的基础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或频繁倒时差,确保每天获得7-8小时高质量睡眠;

睡眠环境优化:睡前营造安静、黑暗的环境,减少电子设备使用,可通过冥想、温水浴等方式放松身心;

风险规避:移除卧室中的尖锐物品,夜间锁好门窗,在楼梯口安装栅栏,必要时在床边放置铃铛或传感器,以便家人及时发现患者下床。

医学治疗:针对频繁或高危患者

药物干预: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少深睡眠期的异常觉醒,适用于发作频繁或伴随夜惊的患者;

抗抑郁药可调节睡眠周期,减少梦游发作,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如口干、便秘);

部分研究显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缓解压力源,改善睡眠质量;睡眠卫生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减少睡眠剥夺。

紧急处理:家人的正确应对

避免强行唤醒:突然强制唤醒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模糊、躁动或定向障碍,应轻声引导其返回床上;

确保安全:在患者发作时,轻声跟随并保护其免受碰撞或跌倒,避免发生危险;

记录发作细节:记录发作的频率、时间和症状,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关于梦游的一些小误区

很多人对于睡行症存在着一些误解,需要引起注意的:

梦游者不能被叫醒事实:虽然强行唤醒可能引发混乱,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轻声呼唤或引导通常是安全的。

梦游是在“做梦”事实:梦游发生于深睡眠期,而梦境主要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因此梦游与梦境无关。

梦游会遗传事实: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但并非绝对,环境因素(如压力、睡眠质量)同样重要。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