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歼-36,也就是“成六代”再次进行了公开试飞,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许多歼-36隐身战斗机此次试飞的照片。歼-36隐身战斗机的此次试飞,仍然是单机飞行,没有歼-20隐身战斗机伴飞。再加上在短短3-4个月的时间内进行了多次试飞,如此高的频率,也意味着其试飞强度也是比较高的。
从此次试飞的照片上来看,歼-36隐身战斗机的机背进气道,似乎比许多CG图片设想的还要再稍微高一些。一些人也有疑问,认为在取消了垂尾的情况下,歼-36再在机背上设置一个进气道,是否会削弱歼-36战斗机的隐身性能。
首先,无论是对第五代隐身战斗机,还是第六代隐身战斗机,来自下方的雷达探测,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威胁。毕竟,面对敌人战斗机的火控雷达,还有正面迎敌一说。而面对来自地面的雷达探测,就直接把整个巨大的机腹暴露在了对方的面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27战斗机,其两道巨大的楔形进气道悬挂在机体下方,在面对地面雷达探测时,贡献了巨大的反射雷达波。而歼-36隐身战斗机将进气道部署在背部,就减小了这方面的风险。
所以,从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开始,就追求进一步的翼身融合,尝试将进气道融合到机身内部。但这样做的一大问题,就是压缩了机内空间,尤其是隐身战斗机的内置式弹舱空间。
歼-36隐身战斗机在确定使用三发布置之后,兼顾机内空间和隐身需要,将进气道设置在机背,是最好的选择。而机背的DSI进气道,在正面迎敌时所产生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相较于其所带来的好处,是可以接受的。
歼-36隐身战斗机使用两种不同的进气道,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兼顾长时间的超高音速飞行需要。机背的DSI进气道重量轻、隐身特性好、省油,但最佳飞行速度在2马赫-2.2马赫之间。而机体两侧的加莱特进气道,虽然结构复杂且重量比较大,但是高速性能好,最佳飞行速度能够突破到3.5马赫。
歼-36是第六代隐身战斗机,其超音速巡航能力必然是要强于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机背的DSI进气道可以用于奔赴战区时的超音速巡航需要,而机体两侧的加莱特进气道,则可用于中近距离的高速突袭作战。
至于为何要将DSI进气道设置在机背,最主要的原因是机背进气道在超机动,尤其是大仰角飞行时进气量不足。所以,此前基本上只有一部分轰炸机和无人机使用。歼-36还有两个加莱特进气道用于超机动作战,所以单独设置一个机背进气道正好。
至于美国的六代机,为什么不使用机背进气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六代机目前还是双发设计布局。单台发动机没办法满足六代机某一方面的动力需要,两台发动机要么全都用机背进气道,要么全都用两侧进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