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智象机器人有限公司,一家位于武汉光谷的小型机器人公司,成功吸引了国内大型汽车厂商的关注。
2.公司创始人李远明表示,智象机器人在停车机器人领域深耕十年,技术实力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3.无心插柳柳成荫,智象机器人凭借在停车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成功进入了整车物流市场。
4.目前,智象机器人已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提供整车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占领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厂商的物流环节。
5.为了支持公司发展,李远明表示希望政府能给更多支持,同时广大投资公司能够提供资金支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根据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发布的第一批人工智能企业名单,190家企业收录其中。
这190家企业中,超九成是中小企业,且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放在地图上,这190家企业最集聚的地方,是东湖高新区的关山大道、光谷大道和高新大道两侧,临近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
武汉智象机器人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
它坐落于高新大道旁的华新大厦。往北3公里,是华中科技大学,往西1.5公里,是光谷大道。
智象机器人在机器人领域深耕了十年时间。过去十年,公司主要精力放在停车机器人的研发,让车主停车更便捷。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它竟意外打开了另一片市场。
当产品视频上网后,国内大型汽车厂商找上门来,希望公司帮助他们做整车物流。
“无心插柳柳成荫。”智象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李远明说。
一家武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十年之期,就这样来了新的转折点,投资人、地方政府的橄榄枝纷纷抛来。
这不是典型的成功叙事,没有一路顺风的剧情。当问及是否感觉终于踩在了风口之上,李远明也只是谨慎回答“可能吧”。
但可以肯定,这不只是关于运气的故事。
01
十年一剑
智象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当时AI刚刚萌芽。”李远明说。
李远明和一群有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遥感测绘、自动化、通信与信息、材料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共同成立了智象机器人,抱着“机器人替代人工的势头不可阻挡”的信念。
当时他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做家用机器人,二是做泊车机器人。因为觉得泊车机器人的需求更大,他们选择了后者。
“停车对广大司机来说令人生厌,我们的理念是,应该是机器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机器。”李远明说。
如此一做,就是十年。
他们横向比较了全球其他停车机器人,要么故障率偏高,要么体验感很差,安全性也不够。为了解决这些缺陷,公司投入大量人力和科研资金,改造出了全新的停车场。
在武汉中科新苑停车场,车主只需把车停在一个宽敞的出入口内,熄火、锁车,按下“存车”键,一台AGV(自动引导搬运车)机器人会过来把汽车“托”起,送至停车位。
在武汉普爱医院停车场,一台雄鹰抓取式机器人会过来把汽车“抱”起,像夹娃娃一样,将车辆吊至空中,平稳丝滑地移送到停车位。
需要取车时,按下“取车”键,机器人会自动把车辆从停车位运送至出入口,供车主开走。
改造后停车场的另一优点是,立体结构节省了不少空间。智象机器人负责场景落地执行的副总经理何星表示,武汉普爱医院停车场原本只能停放15辆车的空间,建成后可停放165辆车。
李远明算了一笔经济账。传统的立体车库大批量存在,80%的立体车库使用率低于30%,他预估国内有超670万个车位处于待改造状态,“如果用公司技术改造这些传统停车场将能变废为宝”。
不过,停车业务尚未完全铺开的时候,一通电话改变了这家机器人公司的轨迹。
02
无心插柳
2024年上半年,智象机器人把产品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打电话来寻求合作。
来电话的是国内一家大型汽车厂商,他们希望利用智象机器人的技术和产品,帮助园区内整车的自动化运输。
“我们完全不知道有这个场景和需求,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李远明说。
原来,汽车从下线到进入销售网点,会产生一定的里程数。这里程数正是在物流中产生。一辆下线的汽车,要从生产线挪到库房,从库房挪到板车上,从板车挪到货船上,都需要人力驾驶。
汽车厂商希望以机器人替代这部分人力。然而,不管是自研,还是寻找深圳、广州等其他机器人公司,他们都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直到发现智象机器人。
也是在此时,李远明才意识到,停车机器人的技术可以完全移植到整车物流上,而且这一块的市场空间完全不小于停车场。
“目前全球汽车厂的整车物流都在谋求无人化搬运,人力搬运成本很高,同时有一定事故率。”
智象机器人多年以来钻研的自动停车技术,恰好符合这个场景需求。不管汽车如何随意停放,智象机器人的测绘系统都能把坐标数据以毫米级误差传给系统,机器根据系统参数调整姿态把车“抓”走。
“人有大脑、眼睛、手脚、神经,机器人也需要控制系统、测量传感系统、数据管理、运动执行系统等,它需要各专业的融合,我们不仅有整合的能力,部分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李远明说。
2022年9月,“雄鹰抓取式停车机器人”的多传感器协同精确定位技术、自适应快速稳定抓取技术,被王耀南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汽车领域,也有其他行业找上门来寻求智慧物流解决方案。
一开始智象机器人公司内部也很困惑。“我们只搬运汽车,我这样回复他们。”一工作人员回忆,“对方说,你们大小、重量不一的汽车都能搬运,我们的物品大小、重量一样,你们也能搬。”
“科技创新会运用到什么地方,会为哪些行业带来完全的革新,有时候是不可预判的。”李远明总结道。
在李远明看来,长久坚持和不断试错,让智象机器人走到今天。
他反复提到“第一性原理”“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不管别人怎么做”。
研发停车机器人时,正是这种直击问题本身带来的灵感和坚持,不走寻常路,让智象做到了别人没有做成的事。
过去,智象机器人重投研发,盈利性不够。看到这一转机后,李远明将今年定为转型之年,重抓市场。
“在整车物流行业,智象机器人是唯一一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公司,我们希望在2年内,快速占领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厂商的物流环节,还有很多行业需要开发,机器人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03
看好未来
“智象”内部,聚集了一批“志向”相投的工程师。
何星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专业背景,此前在上海工作15年。四五年前回到家乡湖北,他选择了智象机器人入职。他是一名员工,也是入股公司的股东。
“像我这样的员工不只我一个,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何星说。
李远明讲了一个故事。
2023年冬天,当时公司一帮人在地下室做AGV的调试和研发。AGV需要两个独立的高速运转的物体,相互密集跟随,要求光通讯时差在200毫秒左右,相互通信,相互告知姿态,同时还要跟随,这个在全球实现难度都很大。
“那几个月我们在地下室做得很艰苦。然后我和一个教授突然想到一个数学方法,计算出来后,通过计算机模拟是成功的。当初已经是晚上接近12点,第一次跑成功了,但是速度还没调起来。”
他对在场的六七个小伙伴说,今天到此为止,回家休息,明天白天再来干。结果,在场所有人都很兴奋,要今天必须跑出结果,看速度提高后的跟随效果。
“科技有时候让人很着迷。我们认为可能做不成功了,突然灵感一现,有了突破性的数学上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后,那种成就感蛮让人安慰的。”李远明说。
何星形容李远明“很有定力”“坚韧不拔”,相信一件事一定能干成就绝不动摇,还有一种企业家身上必备的乐观主义。
“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太多了,失败是常态。创业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焦虑和忧郁的负面情绪状态,只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你心情很愉悦。”
李远明一连举了几个例子——
“当汽车行业的人找不到好方案而寻求我们帮助的时候,当我们把数学公式运用到AGV跟随系统时候,看到这么优美的跟随姿态的时候;当一些相关领导参观我们的产品后赞叹不已,说的频率最高的两个字是——震撼的时候。”
他相信科技公司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解决问题。但同时自筹经费投入科研十年至今,他也坦言在这个转型的节骨眼儿上,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的支持。
“比如废弃车库利用,希望在各方协调上政府能给一定支持。同时,希望广大投资公司能够提供资金支持。只要两方面支持到位,我相信无论在停车还是整车物流,我们的产品马上能开花结果。”
何星表示,已有几家外地投资公司找上门,双方正在商谈阶段。也有外地的招商部门抛来橄榄枝,提出更优惠的政策,希望公司整体搬迁。不过,考虑到几十号员工已在武汉本地扎根,智象机器人目前仍然选择继续留在武汉。
文/九派新闻记者柴归 覃钰钰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