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后,多次提出“联俄制华”的战略构想,认为拉拢俄罗斯可以牵制中国,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
然而,3月22日,德国《南德意志报》发文分析,从中俄关系的现状、美俄合作的困难以及俄罗斯对美国的不信任等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为何特朗普的这一政策注定无法成功。
中俄关系紧密,难以撼动
3月22日,在慕尼黑发行的《南德意志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特朗普对华政策的最大赢家是中国”的评论文章。
其中指出,美国总统试图通过亲近俄罗斯来孤立中国的策略,不过是一种单方面的幻想。
文章指出,中俄之间的经济联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支柱。
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规模大幅上升,大量填补了欧洲市场因制裁而留下的空缺。
此外,中俄在能源、粮食和矿产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两国已逐步形成了利益交织的经济共同体。
为了弱化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中俄也在推动本币结算。
两国在去美元化、维护金融主权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其经济伙伴关系。
这些经济纽带让特朗普“联俄制华”的想法显得不切实际,俄罗斯在经济利益上已无法离开中国。
此外,中俄在国际舞台上也展现了高度一致性。
在上海合作组织(SCO)、金砖国家(BRICS)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等多边平台上,中俄不断强化合作。
例如,两国在安理会多次联手否决西方推动的制裁提案,展现了共同维护自身利益的行动力。
俄罗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则进一步说明,两国不仅在经济上深度捆绑,在地缘政治上也形成了战略协作关系。
普京在多个外交场合明确表示,中俄友谊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双方的合作是“全面且稳定的”。
这种紧密且互信的关系体系,外力难以撼动。
美俄合作基础薄弱,利益匮乏
与中俄之间的深度经济联系相比,美俄之间的经济互动显得极为有限。
美国并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或资源,而俄罗斯的主要出口市场也以中国和欧洲为主。
两国在经济上缺乏实质性的合作空间,这使得特朗普构思的“美俄联盟”根本无法建立牢固的基础。
而除了经济基础薄弱外,美俄之间的地缘战略目标也存在巨大冲突。
俄罗斯长期以来将北约东扩视为对本国安全的严重威胁,而美国则坚持通过北约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美俄之间的紧张关系。
特朗普虽然在执政期间对俄罗斯表现出一定的示好,但他也无法改变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战略对立。
此外,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对与美合作的信任。
普京非常清楚,任何美国总统的对俄政策都有可能随着党派轮替而发生巨大变化。
特朗普政府的“橄榄枝”对俄罗斯而言显得短暂且不可靠。
俄罗斯的选择:务实与不信任
长期以来,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核心是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
在当前国际格局中,俄罗斯已经将中国视为最可靠的战略伙伴。
中国不仅为俄罗斯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持,还在国际政治中与俄罗斯联手抗衡西方压力。
拉夫罗夫曾公开表示,俄中友谊是基于“长远信任”而非短期利益,这表明俄罗斯不会轻易放弃与中国的关系。
历史上,美俄之间仅有极短暂的“蜜月期”。
冷战后,美国推动北约东扩和干涉俄罗斯国内事务,使得两国关系始终处于对立状态。
近年来,美国对俄罗斯的多轮经济制裁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敌意。
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虽对俄罗斯释放了一些合作信号,但仍未能改变整体对抗格局。
对普京而言,美国不仅是长期竞争对手,更是一个缺乏稳定性的伙伴。
特朗普政府的短期承诺无法改变俄罗斯的战略判断。
俄方清楚,与中国的长期合作更符合国家利益,“联美抗中”仅存在于美国的单方面想象中。
结语
综上所述,特朗普“联俄制华”的政策构想注定难以实现。
中俄之间的经济合作、地缘政治协作以及战略互信已形成牢固的联盟,而美俄之间长期存在的敌对关系和利益稀缺性使得两国难以成为可靠的伙伴。
更重要的是,普京对美国政策的高度警惕性和对特朗普政府不确定性的担忧,进一步削弱了俄方改变现有外交方向的可能性。
当前的国际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特朗普试图通过“联俄制华”一招扭转局势的愿景,不仅忽视了中俄合作的现实,也低估了俄罗斯对美国的不信任。
这一战略不仅难以实现,更可能在实践中进一步损害美国的国际地位。
正如《南德意志报》的分析所言,特朗普的这一构想注定只是一场无法实现的政治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