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54

评论

45

99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日本每杀害100万中国人,有超54.4万人与美国有关?被掩盖的二战历史

提到二战,我们总会提到美国在战争后期对中国的援助,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通过对日本的军事打击帮助中国转守为攻。

然而,这一叙述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在1931年至1941年间,日本全面侵华的10年里,美国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出口的战略物资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支撑。

图片

这一历史真相不仅揭示了战争中复杂的国际关系,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美国在二战中扮演的多重角色。

美国与日本的经济交往:从贸易伙伴到侵华推手

1931年,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正式拉开侵华战争的序幕。

日本的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尤其在全面侵华后,急需从海外获得大量战略物资。

美国成为日本最主要的物资供应方。

从1931年至1937年间,美国对日本的钢铁、石油、铝等战略物资出口持续增长,其中石油的出口占到日本进口总量的60%以上,钢铁等原材料比例也居高不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

图片

宋美龄访美时曾公开控诉美国的贸易行为,指出其出口的物资间接成为中国军民的“杀人工具”。

当时美国议员司克脱更是直言,日本所杀害的100万中国人中,有超过54.4万人是“间接死于美国的物资支持”。

这一严厉控诉虽然令部分美国舆论开始反思,但并没有改变美国政府的政策。

1937年,美国对日出口飞机金额为248万美元,而到1938年,这一数字暴增至1745万美元,增幅近7倍。

图片

作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美国的经济支持极大地延长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周期。

无论是占领东北后的工业扩张,还是淞沪会战时期日本的资源调动,都离不开美国持续的物资供应。

如果这一供应早早中断,日本很可能因后勤崩溃被迫收缩战线。

美国为何默许?

在美国选择与日本维持贸易往来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和地缘政治考量。

1930年代,全球经济因1929年经济大萧条陷入低谷,美国国内同样面临工厂倒闭、大规模失业的困境。

对外贸易成为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而日本是其主要出口市场之一。

通过向日本出口工业原材料,美国不仅缓解了本国经济危机,还通过高额利润获取了战争红利。

与此同时,美国的贸易行为也有其战略意图。

图片

当时,英国和法国仍是世界秩序的主导者,美国谋求通过德、日等新兴军事强国打破英法的全球领导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美国的对日政策是利用区域冲突削弱旧秩序,从而为自身崛起创造机会。

这种利益驱动的策略贯穿了美国在战争初期的整个对外政策。

直至1941年,日本将矛头转向东南亚,并威胁到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时,美日关系才走向破裂。

图片

同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对日宣战。

然而这一转折,只是美国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后的必然选择。

美国对日本的庇护与冷战布局

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国不仅接管了日本,还通过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对其进行全面控制。

表面上,美国推行“民主改革”,但实际上,却在清算日本军国主义时采取了双重标准。

例如,臭名昭著的731部队负责人石井四郎及其同伙不仅未被审判,其细菌战研究成果还被美国接收,用于德特里克堡的生物武器研究。

图片

大量侵华战犯被重新安排职位,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美国新秩序服务。

这一庇护政策暴露了美国更深层的战略意图。

二战后,美国迅速将日本纳入其东亚盟友体系,以遏制苏联和中国的崛起。

图片

日本的经济恢复和军事协作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支柱。

可以说,战后日本的“复苏”不仅没有反思侵略历史,反而在美国的保护伞下继续扮演其地缘政治棋子的角色。

历史的教训与现实的启示

二战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国际关系中利益至上的本质。

美国在二战前期对日本的支持与后期对华援助的矛盾,揭示了其一贯的投机策略:在战争初期通过贸易获利,坐等交战双方消耗殆尽后再下场“摘桃子”,成为最大赢家。

这种行为模式并非个例,而是其国家利益至上的逻辑使然。

对于中国而言,这段历史是一种警醒。

图片

抗战14年,中国军民付出了3500多万人的牺牲,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

这段惨痛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国际援助都不能替代自身的强大。

只有发展经济、壮大国防,才能在国际秩序中赢得尊重与主动权。

今天的国际局势依然复杂,美日仍然联手遏制中国发展。

然而,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只能寄希望于外部援助的国家。

我们有能力、有信心确保历史不再重演。

参考资料:

观网风闻:美国议员:日本侵华每杀100万中国人,54万与美国人有关 2020-01-21

昆仑策:铁证如山:美国曾是日本侵华的帮凶 2015-08-31

环球网:外媒曝美方和侵华日军731部队存在肮脏交易 外交部回应 2021-06-04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