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官方2025年3月19日透露,中国已于今年早些时候以毒品走私罪处决四名加拿大公民。
这些毒贩因走私、贩卖毒品数量巨大、情节特别严重,被判处死刑。
在中方依法执行判决后,加拿大政府和部分西方媒体迅速表达不满。
其中,《纽约时报》不仅对中方司法主权提出质疑,还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抛出“是否会处决更多外国人”这样的挑衅性问题。
这种言辞引发了中国网民的强烈反感。
中国依法严惩毒贩的背后,是毒品犯罪对社会的巨大危害。
西方媒体为何对这件事表现得如此敏感?
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冲突?
法治国家的司法主权,不容干涉
中国对于毒品犯罪的立场一向明确:零容忍、重拳打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47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数量巨大或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可依法被判处死刑。
这一法律规定不仅展现了中国对毒品犯罪的高压态度,也反映了社会对毒品泛滥的深刻痛恨。
本案中的四名加拿大毒贩涉及跨境毒品走私,走私数量达到“巨大”标准且手段恶劣。
他们的行为不仅严重威胁中国社会的安全,也对国际毒品治理体系构成挑战。
在执行死刑前,中国司法部门依法保障了当事人的各项正当权益,加拿大方面的领事权利也得到了充分尊重。
从法律程序到人道精神,中国做到了无可挑剔。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作出了明确回应:“中国是法治国家,对不同国籍的被告人一视同仁,严格依法公正处理。”她进一步强调,加方应尊重法治精神,停止干涉中国的司法主权。
然而,《纽约时报》的记者却在会上追问,“中方是否会处决更多在华外国人”,这一提问不仅是对中方合法司法行为的误解,更是赤裸裸的舆论操控。
毒品犯罪为何引发国际争议?
在国际社会,对毒品犯罪的态度存在显著分歧。
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对毒品犯罪采取严厉的法律措施,其中包括死刑;而一些欧美国家则倾向于废除死刑,认为所有生命权都应受到保护。
这种分歧反映了不同国家在文化、法治理念上的差异。
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毒品犯罪的危害面前,严厉的刑罚并非没有道理。
根据中国禁毒委员会的统计,近年来,毒品犯罪仍然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大问题。
2022年,起诉寄递毒品案1769件。
毒品不仅威胁个人生命健康,更摧毁了无数家庭,甚至对社会稳定构成严峻挑战。
事实上,毒品犯罪的严惩政策并非中国独有。
以新加坡为例,该国对毒品走私一律判处死刑,并严格执行。
这种法律威慑,不仅有效遏制了毒品犯罪,也为社会安定提供了保障。
可见,毒品犯罪不只是“人权”问题,更是涉及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
西方媒体为何“双标”对待毒品问题?
《纽约时报》对中国处决毒贩的强烈反应,不仅源于其一贯的意识形态偏见,也反映了某些西方媒体典型的双重标准。
这种双标在其记者的道德污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纽约时报》的记者涉毒问题早有前科。
2003年,杰森·布莱尔因大量洗稿和虚假新闻被曝光,而他本人还曾坦言自己早年有吸食可卡因的恶习;2015年,纽时知名专栏作家大卫·卡尔则因长期吸毒在办公室猝死。
讽刺的是,这些记者的吸毒劣迹被其媒体有意淡化,大卫·卡尔甚至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才华横溢的记者”。
对比之下,中国依法处决毒贩的正当性却被他们批评为“侵犯人权”,令人难以信服。
此外,《纽约时报》在报道此事件时,还特意在中英文版本中采取不同的叙述策略。
中文报道中强调加方对死刑的抗议,而英文报道则对毒品犯罪本身避而不谈。
显然,他们试图在中国国内舆论场刻意挑起争议,却又避免在美国本土引发反感。
毒品零容忍是对社会的最大负责
对于《纽约时报》的“操心”,中国网友普遍表示不买账。
毒品犯罪的深重危害有目共睹,不论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人,只要触犯中国法律,就应该受到相应惩罚。
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禁毒工作早已成为全民共识。
依法执行死刑,既是对法治精神的坚守,也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承诺。
中国依法处决毒贩引发的争议,实质上是司法主权与外部干涉之间的对抗。
对于某些西方媒体的偏见和双标,中国以事实和法律捍卫了自身立场。
在毒品与人权的争论中,与其操心毒贩的“人权”,不如先关注毒品对无数受害者家庭造成的生存权威胁。
司法无特权,法律无国界。
无论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人,毒品犯罪都必须付出代价,这才是一个成熟法治社会应有的底色。
参考信息
联合早报 渥太华谴责中国以毒品走私罪处决四名加公民
澎湃新闻 是否会在刑案中"处决"更多在华外国人?中方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从杰森.布莱尔丑闻看美国媒体的新闻自律
央广网 名记接连“出事” 美国新闻界遭遇黑色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