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2

7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研究发现:高糖饮食引发结肠炎,仅两天就破坏肠道粘液屏障

01

2019年8月,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仅仅两天的高糖饮食就能迅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并增加患结肠炎的风险。这项研究揭示了高糖饮食如何通过减少肠道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和增加肠道通透性来加剧炎症反应。

图片

02

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会导致肠道黏液层受损,削弱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增加结肠炎的发生风险。具体来说,高水平的糖摄入会激活TLR4受体,进而启动下游NF-κB和MAPK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因子如IL-6、IL-1β和TNF-α的生成。这些变化共同导致了更加严重的炎症反应。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补充乙酸盐(一种短链脂肪酸),能够逆转这种由高糖饮食引发的肠道损伤。

短链脂肪酸(SCFAs),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是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参与人体多项重要生理功能,如消化、免疫调节、神经系统的维护等。多种细菌,如厌氧类杆菌、双歧杆菌、AKK菌、真细菌、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等,都能生产SCFAs。特别是产丁酸的细菌因其在胃肠道相关功能中的独特贡献而备受关注,它们与预防和治疗炎症性肠病、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神经炎症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图片

AKK菌是一种特别引人注目的益生菌,它通过降解黏蛋白产生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这不仅为结肠细胞提供能量,维持肠壁的完整性,还具有抗炎效果。同时,AKK菌还能激活GLP-1,有助于改善葡萄糖稳态。此外,通过“肠-脑轴”,AKK菌对记忆、认知和其他大脑功能也有积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活菌还是死菌形式的AKK菌,均能对代谢产生正面效应。

03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肠道通透性的显著增强使得细菌更容易穿过肠道上皮进入体内,加剧慢性炎症,进一步导致或加重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AKK菌通过其独特的机制——降解粘蛋白产生丁酸,显著改善肠道通透性,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并通过激活GLP-1来改善血糖控制。

综上所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尤其是那些能够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可以有效调节脂质代谢、免疫反应、炎症水平以及食欲,从而预防和治疗与高糖摄入相关的多种疾病。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肠道健康的认识,也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来促进人类健康。

参考

Laffin, Michael, et al. "A high-sugar diet rapidly enhances susceptibility to colitis via depletion of luminal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n mice." Scientific reports 9.1 (2019): 12294.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