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征服世界的枪法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把时钟往前拨一拨,我们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有迹可循。
宓思威1997年出生于海宁周王庙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7岁时,他常常盯着父亲一身军装、持枪而立的照片出神。
17岁,宓思威就读于海宁市高级中学,在繁重的学业之余,他会从网上找来《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在宿舍里每天背诵。
高考过后,宓思威毫无悬念地收到了浙江警察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在警院的射击课上,宓思威终于亲手摸到了真正的枪支。可他很快发现,实战与理论不是一回事,很多次他信心满满地打出5发子弹,可上前检靶时却只找到了3个弹孔。宓思威向老师申请,把自己打过的靶纸全部拿回去。一有空,他就拿着这叠靶纸反复研究,久而久之,他眼前出现了子弹出膛后走出的那条抛物线,把问题想明白后,射击成绩飞速提升。
警校毕业,宓思威加入海宁公安巡特警大队。从小的热爱和善于思考的特质让宓思威成为一棵优秀的特警苗子,但是从“优秀”到“世界冠军”之间,他又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路?
网上有个关于宓思威的爆火视频,画面中宓思威做了一个拔枪的动作,他的小臂肌肉瞬间“拉丝”与枪支形成了一条线,这样的肌肉群是宓思威日复一日的训练结果。
稳定是射击的关键,为了让自己的每次出枪都能像一台机器一样稳定,宓思威研究每一种枪支的射击特点,然后对肌肉进行针对性训练。
备战全国赛和世界赛期间,宓思威年均打掉6万发子弹,连坚硬的武器都承受不了这样的训练量,生生打坏了4支枪,宓思威却以血肉之躯扛了下来。
“我虎口这个地方比别人多出一块‘肌肉’。”宓思威抹着他的右手说道。定睛一看,哪是什么肌肉,是反复磨砺之后形成的厚茧。
功夫不负,这种稳定性最终把宓思威送到了世界级赛场上,并成为全队的一根“定海神针”。
比赛首日,宓思威在“火力突击”科目中首发上场,跑动、越障、据枪——“砰”,随着手中防暴枪里的子弹稳稳射入靶心,宓思威心头的一块大石落下。
“你知道这一枪有多难吗?”海宁公安巡特警大队教导员鲍晓敏是看着宓思威一路成长起来的,很多困难宓思威自己从来不提,但是鲍晓敏知道。
“防暴枪的口径有这么粗!”鲍晓敏拿起桌上的保温杯比划道,“而且它没有膛线,精准度远不如手枪步枪,射击准度全靠队员控枪。比赛现场风力大,用弹又是比平时训练用的橡皮弹更轻的海绵弹,太考验枪手的临场应变能力了。”鲍晓敏说道。
宓思威十分清楚这一枪的分量,如果没有射中会加时30秒,在这种差之毫厘的比赛中,加时就等于被判了“死刑”。赛前他有两次试射的机会,必须在这两次机会中精准测算出现场风力、子弹偏转角度,从而找到自己的瞄准角度、射击力度,并在比赛当中分毫不差地把子弹送出去。
宓思威做到了,作为“火力突击”项目的组长兼防暴枪手,他带领队伍拿下了宝贵的“开门红”。
来源:平安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