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7

评论

22

24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俄罗斯战争叙事失去“女主角”,战地女神命丧俄乌边境

2025年3月26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证实,35岁的第一频道战地记者安娜·普罗科菲耶娃在前往别尔哥罗德地区执行报道任务时,所乘车辆在俄乌边境地带触发地雷,当场死亡。同行的摄影师德米特里·沃尔科夫在爆炸中严重受伤,已被送医救治。

爆炸发生地靠近前线地带,近期此区域频繁遭受炮击与无人机袭扰。俄方指称,地雷由乌克兰军方所设,并强调普罗科菲耶娃在执行职业职责时不幸遇难。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也是一条宣传线路的中断。

镜头前的“战地形象工程师”

图片

普罗科菲耶娃自2023年起长期报道俄乌冲突,在国家第一频道任职,并为多家亲政府网络媒体提供内容。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隐身记者”,更像一位在战场前线构建视觉叙事的“形象工程师”。

她时常以个人身份出镜,在装甲车、士兵和弹药箱之间摆拍,不回避自身角色,也不掩饰对军事行动的态度。照片中的她,身穿军装,神情坚定,构成了一种介于报道与造势之间的视觉表达。

她频繁出现在佩戴“Z”标志的衣物上。“Z”已被广泛使用于支持俄罗斯军事行动的场合,也成为当前舆论场中高度符号化的图像标签。

普罗科菲耶娃以此为身份标识,也作为个人认同的视觉延伸。她的社交媒体不只是个人记录,更是某种叙事的补充渠道。一位记者的镜头在记录战争的同时,也将自己置于战争的构图之中。

立场公开,言辞坚定

图片

战争开始三天后,她在社交平台写下这样一段话:“你可以侮辱我、诅咒我、取消订阅,但我不在乎。我是俄罗斯人,我支持我们的战士。”

这类表态直接、鲜明,也确立了她在战争语境中的位置。她既是报道者,也是公开立场的传播者。

3月8日国际妇女节,她在掩体中拍下照片,向关注者问候节日。死亡前一天,她发布了自己身穿工作服、佩戴头戴摄像机在森林中待命的照片——是她社交媒体上最后一次出现。

镜头之终,信息战的真实代价

图片

俄罗斯第一频道称她“为职责献身”,并在声明中强调她的敬业精神。此事再次凸显了前线新闻报道的高风险,也让战争中媒体人的角色再度被放置在聚光灯下。

在战场上,信息既是武器,也是防线。记者不再只是记录者,而往往也是战争的一部分——以报道为形式,以姿态为信号。普罗科菲耶娃的离世,不只是人员伤亡,更是某一类前线叙事的突断。

她在镜头前构建的画面,已无法继续推进。战争继续,而她留下的,是一个关于角色边界、媒介身份与风险代价的现实注脚。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