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于3月27日开幕,议题设置具有多元化和前瞻性,探讨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数字互联互通等前沿议题。
2.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表示,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政策,为强劲、平衡的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3.老挝总理宋赛指出,解决冲突和挑战需要真正的全球合作,亚洲各国命运紧密相连,要加强金融、贸易、农业等领域合作。
4.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择机降准降息,支持经济发展。
5.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政策制定需巧妙引导,避免人们将科技进步视为威胁,让大众切实感受到进步为日常生活带来的积极改善。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举行开幕大会。
今年年会的议题设置更具多元化和前瞻性,论坛围绕把握大势、促进增长、塑造未来、发掘动力四大方向展开讨论,还特别新增了对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数字互联互通等前沿议题的探讨。
国是直通车联合腾讯财经,在博鳌论坛期间推出《博鳌时间》,海量信息划重点。
开幕式发言
潘基文:中国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在开幕式上发言时介绍,亚洲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坚定倡导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亚洲是新兴技术领域的先驱,在减贫、绿色增长以及数字经济方面走在前列,并且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范例,展示了诸多区域携手合作可以取得的成就,亚洲奇迹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自由贸易和开放的区域主义的奇迹。
潘基文表示,中国一直主张以多边方式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政策,增强了人们对包容性全球化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信心,为强劲、平衡的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机遇。对中国和亚洲行之有效的经验,充分昭示了正确的前行方向以及通向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
老挝总理宋赛:解决冲突和挑战需要真正的全球合作
老挝总理宋赛指出,国家间的合作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是必要的。人类的未来和合作是相互关联的,世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会影响到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解决冲突和挑战需要真正的全球合作。
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全球集体行动正面临令人担忧的缺口
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指出,当前,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治理受到质疑,地缘政治紧张加剧,气候变化加速,债务负担不可持续,人道主义危机蔓延,发展合作政治意愿减弱。全球集体行动正面临令人担忧的缺口。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亚洲各国命运紧密相连,要为共同未来与繁荣绘制清晰路线图,进一步加强金融、贸易、农业等领域合作。
阿卜杜拉哈曼·阿尔-法季: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举世瞩目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成员阿卜杜拉哈曼·阿尔-法季指出,创新是推动经济的技术基础革新。要将创新方案规模化并产生持久影响,必须将协作推向全新高度。这需要跨行业、跨地域建立互联通道,让技术、商品和资本能够自由流动。
他表示,沙特“2030愿景”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动,正是这种卓越协作的典范。两大战略共同打开了对外投资与技术交流的大门,驱动经济发展。他说,论及经济发展,中国创造的奇迹举世瞩目。过去数年,中国贡献了全球约30%的GDP。正是这种强劲活力,支撑了公司深耕中国市场多年。
分论坛观点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择机降准降息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不稳定世界中寻找货币与金融稳定”分论坛上致辞时表示,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进行深刻变化,全球供应链不断受到影响。中国国内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在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中国明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连续多次降准降息,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来支持经济发展。政策的立场是明确的,中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择机降准降息。
中国前驻美国大使周文重:特朗普政府不应甩锅,要从自身寻求解决方案
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前驻美国大使周文重在“美国外交政策走向及其对亚太合作影响”分论坛上表示,美国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包括巨额财政赤字、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大等,都是美国产业空心化及经济金融化造成的,“特朗普政府不应该甩锅,应该从自身寻求解决方案”。
周文重指出,2024年中美双边贸易为6883亿美元,说明中国出口的很多东西对美国来说是刚需。“不从中国进口从哪里进口呢?”周文重称,特朗普政府应该很好地考虑这个问题,不要甩锅,不要打贸易战、关税战,这是“损人不利己的”。
经济学家马光远:政策制定需巧妙引导,避免人们将科技进步视为威胁
经济学家马光远在“促进经济复苏:科技企业的机会与挑战”分论坛上表示,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质上是为了享受生活,而非成为工作的附庸,而 AI理应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助力。他指出,减少工作时长将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应是政策制定者在规划未来时重点考量的方向。
公共政策在此过程中的转型极为关键。政策制定需巧妙引导,避免人们将科技进步视为威胁,陷入恐慌,而是要让大众切实感受到进步为日常生活带来的积极改善。毕竟,只有当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切实提升,才能真正宣告社会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来源:国是直通车
编辑:高琰瑭
责编: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