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加拿大新总理卡尼宣誓就职,而上任不到半个月后,他对华接连采取三项强硬举措,涉及贸易、司法与政治领域。这些行为不仅让中加关系再度紧张,也引发了外界对加拿大政府意图的广泛讨论。
中方的回应则显得直接而坚决,外交部明确表示,“中国没有兴趣”干涉加拿大内政。
贸易限制升级:双边经济关系再添新伤
贸易限制是加拿大对华采取的第一项举措。加拿大将中国告上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指控中国对其农产品和渔业产品加征过高关税,称此举不符合世贸规则。
然而,这一指控发出的背景却站不住脚。
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24年8月,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政府在未进行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宣布从2024年10月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和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加征了100%和25%的惩罚性关税。这一举动被中方视为一种政治操弄,认为加拿大是在追随美国对华政策,企图通过“投名状”巩固与美国的关系。
作为反制,中国对加拿大豌豆等农产品加征100%关税,对水产品、猪肉加征25%。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数据,中国此前一直是加拿大豌豆和水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中方的反制措施对这些行业造成了严重打击,贸易商预测豌豆和水产品出口量将大幅减少,水产品出口甚至可能出现停滞。
目前,双方已进入世贸组织的磋商阶段,但鉴于加拿大对华关税加征行为本身的错误性,其投诉能否获得支持仍是未知数。
毒贩司法处置:法律与价值观的碰撞
卡尼政府的第二项举措,则是不合理地对中国依法处置毒品犯罪的发表强烈谴责。中国此前对一名涉嫌走私毒品的加拿大公民执行了死刑,加拿大政府对此表达不满。
外长梅拉妮公开表示,她与毒贩家属“共同渡过艰难时光”,认为中方的判决过于严厉,并希望中国能够“宽大处理”。
这一司法分歧反映了两国法律体系和价值观的明显差异。在中国,毒品犯罪被视为对社会安全的严重威胁,相关法律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走私毒品若被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可依法判处死刑。而加拿大近年来则推动毒品合法化政策,2018年成为七国集团中首个在全国范围推行消遣类大麻合法化的国家。
两国对毒品问题的截然不同态度,使这一事件成为加拿大发起不合理的司法相关指控的焦点。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明确表示,“任何人违反中国法律,都必须依法追究其责任。”这一态度体现了中方在法律红线上的坚定立场。
国际舆论对此看法不一,部分认为加拿大对毒贩求情的行为不适当,而另一些声音则认为其立场是基于人道主义考量。
干涉选举指控:捕风捉影or真实威胁?
加拿大对华采取的第三项措施,是指控中国“可能试图干涉加拿大大选”。加方甚至表示,中国可能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舆论操控,以影响选民投票行为。这一指控虽然引发加拿大国内广泛讨论,但加方却无法提供明确证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对此回应称,“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也没有兴趣干涉加拿大内政。”这一表态不仅否认了加方指控,也反映了中方对该事件的强烈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并非首次指控外国干涉其选举历史。
此前,美国曾指责俄罗斯通过网络攻击影响选举结果,加拿大此次将矛头指向中国,可能是其政府对华强硬政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国内民众政治交代的一种方式。
背后原因与未来走向
加拿大对华连开三枪的背后,显然不仅仅是新总理卡尼的个人决策,更是一种延续性政策。
近年来,加拿大频频追随美国对华强硬路线,从孟晚舟事件到华为禁令,再到此次贸易、司法和政治领域的不合理指控,显然表明其对美关系的高度依赖。特朗普曾公开讽刺称“加拿大就是美国的一个州”,尽管此言论带有嘲讽意味,但确实反映了加拿大在国际格局中的角色定位。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政策延续无疑加剧了中加双边关系的紧张化。若加拿大继续采取强硬立场,可能面临失去中国这一重要贸易伙伴的风险。而中国也可能进一步采取反制措施,例如限制技术合作或减少对加拿大能源的进口。
国际层面来看,中加关系的冷却不仅影响双边贸易,还可能对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带来影响。加拿大的行为或使其他国家对与加拿大的合作关系更加谨慎,而中国则可能加速与其他地区(如东南亚和欧洲)的贸易建设,以降低对北美市场的依赖。
结语
卡尼上任后的三次对华强硬举措迅速将中加关系推向新的紧张局面。贸易、司法以及选举干涉相关的三个不合理指控,虽然看似是独立事件,但背后却说明了共同的两点原因,即加拿大国内政治需求和加拿大面临的国际政治压力。而被无端指责后,中方的回应则显得坚决而理性。
未来,中加关系能否回归合作正轨,将取决于加方政府是否能够做出正确决策。对于国际贸易与地缘政治而言,这一双边关系的走向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