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松多小江南”日子安稳又幸福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牛玉娇

3月21日,记者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马营村,这里青山环抱、气候温润,清冽的山泉水汩汩流淌,这个藏、土、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松多小江南”。

可从前的“松多小江南”是个深度贫困村,出行不便、吃水不便、打工不便、收入不高是家家户户共同面临的困境。

图片
种蒜增收,日子安稳。

“就拿十年前来说,局部村社一到冬天就时不时停水,饮水困难,村里的蒜苗地也跟着‘喝不上水’。”马营村党支部书记徐卓麻回忆,多年来,马营村靠着局地气候,村里60%的耕地都用来种植蒜苗、大蒜,可是一旦“喝不上水”,蒜苗、大蒜的生长就会受影响,随之影响大家的收入。

徐卓麻说:“好在前些年在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派的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马营村修建了3公里的水渠,设置了3个自来水供水点,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在徐卓麻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村民吴成全家中,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吴成全笑得合不拢嘴。

但是,生活的重担也曾压垮过这个如今笑容满面的男人。

图片
关注教育,生活向阳。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牛玉娇 摄

驻村第一书记刘宇说:“吴成全家中有70岁的父亲,还有一个读职校的儿子,不幸的是,吴成全于2023年得了严重的肺病,使这个家中惟一的劳动力失去劳动能力,随后,工作队第一时间介入,将其纳入了监测户,让吴成全扛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最近身体怎么样,有啥困难吗,我们能给你帮上啥忙?”

一听工作队员胡广壮这么问,吴成全上前拉住胡广壮的手,激动地说:“我得病以来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撑过来,你们单位的党员在我住院期间还经常来医院看我,鼓励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不能再给你们添麻烦了。”

如今,吴成全没了后顾之忧,身体也在逐渐恢复,他还打算种几亩蒜苗、几亩大蒜,养几头牛、几头猪,安安稳稳度日。

图片

徐卓麻说,如今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村民们无论有啥困难,背后都有党和政府做坚强的后盾,尤其是在东西部协作、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各种“政策春风”下,这些年,马营村立足资源禀赋,奋力赶超,依托大蒜、蒜苗等特色种植,和葱花土鸡等特色养殖,村民收入逐步提升,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6000元增加到了如今的15000元。

在春日的阳光下,走进村民达兰本家,妻子正在院子里洗衣服,湿润的空气中飘着清香,走进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奖状。

达兰本似乎看出了我们的惊讶,骄傲地说:“这些奖状都是两个女儿的,她们学习成绩很好。”

聊天中得知,前些年由于达兰本的岳父母、叔叔、妻子相继生病,家里的积蓄全部用光,加上妻子残疾,两个女儿还要上学,常年在外务工的达兰本不得已放弃稳定的收入回家照顾家人,村里也将他纳入了低保户,帮他渡过难关。

回家后,他无法出远门,但他很勤奋,一边照顾家人,一边种地、养牛,生活逐渐好转,种的地也一年比一年多,两个孩子的学习更是蒸蒸日上。

“作为庄稼人,种好庄稼就是最大的成就,我去年种了大蒜、蒜苗、洋芋、小麦等一共11亩地(0.73公顷),一年到头忙不停啊。”

达兰本一边掰着手指,一边继续说:“3月份种大蒜,清明前种蒜苗,再种小麦,清明后种洋芋、蒜苗,6月份种燕麦,10月份收小麦洋芋,一年忙到头……”

他说着话,眉梢间洋溢着喜色。

如今,达兰本家每年的庄稼和养牛收入有4万多元,加上每个月1000多元低保收入,日子过得朴素而幸福,现在他只一门心思想着怎么种好庄稼、养好牛,让两个孩子安心学习。

达兰本说:“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生活越来越无忧无虑了,孩子们学习也好,我很欣慰。”

一旁的徐卓麻回应:“去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申请的和美乡村和大蒜产业项目已经批下来了,下个月村里就要修新路,装路灯,还要修水渠,买洗蒜机,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大家期待着往后更好的日子,欢声笑语飘荡在院落里……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