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第一场日食将在西非、西欧等地区上演,但2025年将是全球日食爱好者失望的一年,因为观赏性较好的中心食将发生在南极大陆。
2.中国本土在2021年至2030年间将迎来日食淡季,下一次中国可见的中心食将发生在2030年6月1日。
3.然而,两千年后的今天,华夏大地上的天文爱好者们有幸经历了本土日食旺季,有望等待两个本土日食旺季。
4.汉代时期,皇帝们将日食视为上天警告,而刘向曾谏言汉成帝自省,认为日食频发是不祥之兆。
5.事实上,汉代观测日食的方法相比春秋时期有所改进,可以记录到更多掩食面积不大的日食,日食次数与频率自然上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今年的第一场日食再有大约三十个小时就会在西非、西欧等地区上演。虽然马上有日食可看,但2025年注定是让全球日食爱好者们失望的一年,今年的两次日食都是最没有观赏性的日偏食。如果想看更有观赏性的中心食(日环食或日全食),考虑到2026年2月17日日环食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南极大陆,我们只能等待一年多后途经北极圈以及北大西洋的日全食了。下一次兼具观赏性与观测条件的日食是2026年8月12日日全食︱NASA
作为生活在华夏大地的我们而言,如果想待家门口看日食,那就得再等等:下一次中国可见的中心食是2030年6月1日日环食,环食带经过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等地,全国可见偏食。
两条红线之间的地区可见2030年6月1日日环食︱Eclipse 2.0模拟
如此看来,虽然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2~4次[1]日食,但未来几年对于中国本土而言,是妥妥的日食淡季。实际上从2021年开始到2030年,国内大部分地区甚至连日偏食都很难遇上。
既然有日食淡季,就会有对应的日食频发的旺季。现代人尤其是天文爱好者自然希望这样的旺季越多越好,不过在两千年前的汉代,皇帝们大概会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日食淡季。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刘骛在位期间,就曾因为日食频发被大臣刘向谏言自省。
《汉书·刘向列传》:汉兴讫竟宁,孝景帝尤数,率三岁一月而一食。臣向前数言日当食,今连三年比食。自建始以来,二十岁间而八食,卒二岁六月而一发,古今罕有。
中国古代常把天空异象尤其是日食看作是上天对人间的警告,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作为天子的皇帝,所以刘向这番话常被看作是劝谏皇帝而作的托辞。但最近我翻查西汉时期的日食记录,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公元前1世纪汉长安城可见日食,共37次︱数据来源NASA
以上是公元前1世纪100年间汉长安城可见日食的日期分布。当我们以每十年为界分段统计日食次数,会发现公元前30年以前,以及公元前1世纪的最后十年,每十年的日食次数都是3~4次,而公元前30年~公元前11年这二十年间,每十年有5次日食,恰好汉成帝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正好覆盖了长安可见日食频率最高的两个十年。汉成帝前后在位26年,期间可见11次日食,其中8次是掩食面积[2]大于0.1的日食,还有4次日食掩食面积大于0.5。公元前1世纪长安可见的掩食面积最大的一次日食也出现在这段时间(公元前28年6月19日),掩食面积超过0.9。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河平元年四月己亥晦,日有食之,不尽如钩......
汉成帝年间出现的掩食面积0.9的日食效果图︱Stellarium模拟
作为对比,
汉成帝的前任汉元帝,在位15年(前48~前33),发生5次可见日食,3次掩食面积大于0.1,1次大于0.5
汉元帝前任汉宣帝,在位25年(前74~前48),发生10次可见日食,5次掩食面积大于0.1,3次掩食面积大于0.5
汉宣帝前前任汉昭帝,在位13年(前87~前74),发生4次可见日食,掩食面积全部大于0.5
客观而言,成帝年间确实出现了最多的日食。即便是时间相近的宣帝年间,不论是日食总次数还是较大掩食面积日食都是略少于成帝。而且宣帝年间掩食面积大于0.5的三次日食中,有一次(前49年8月9日)属于带食日落,日食开始(初亏)时太阳高度仅有11°,观测条件堪忧,现有史料也未记载此次日食。这样来看宣帝年间真正被观测到的较大掩食面积日食可能只有成帝时的一半(2:4)。
成帝年间的4次较大掩食面积日食(前29年1月5日,前28年6月19日,前26年10月23日,前15年3月29日)观测条件均良好,史料均有记载。而且从前29年到前26年四年间发生三次较大掩食面积日食(前25年还有一次掩食面积0.45的日偏食),这事情搁汉代本来就不会是什么好兆头,如果皇帝本就不作为,会造成什么影响可想而知。
掩食面积0.5的日食效果图︱Eclipse 2.0模拟
分析完汉成帝年间的日食情况再回过头来看刘向的论述,他对于成帝在位期间的日食描述几乎可以说是无半句虚言,并没有为了教育皇帝添油加醋夸大其词:
今连三年比食
说的怕不就是前15年到前13年连续三年的日食(前15年3月29日、前14年3月18日,前13年8月31日)。
自建始以来,二十岁间而八食,卒二岁六月而一发
这里结合《汉书·刘向列传》相关文字的前文有「元延中」[3],可以确定刘向说这句话的时间在元延年间,即公元前12年~公元前8年。另从上下文看二十岁不是约数,就是整整20年。所以「建始以来二十岁间」是指成帝即位后(成帝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始)某一年起算的20年。那么公元前29年~公元前10年这20年是符合上述条件的,成帝年间的11次可见日食都落在这一时段,其中有8次掩食面积大于0.1,按当时的技术水平都是可以察觉的日食。
掩食面积0.1的日食效果图︱Eclipse 2.0模拟
当然,刘向说这种日食频发的情况「古今罕有」确实有些草率了。除了上述的日食淡旺季区别,汉代时观测日食的方法相比春秋时期无疑有所改进,可以记录到更多掩食面积不大的日食,日食次数与频率自然就上去了。唐代编撰的《开元占经·日占五》中有引述西汉学者京房(前77~前37)所著《日蚀占》,其中有一句话是
欲候此龙见日蚀......置盆水庭中,平旦至暮视之,则龙见
这里提供了西汉晚期日食观测的一个方法:看水中的太阳倒影,这有助于降低太阳光亮度,更容易发现日面被遮挡的现象。
《开元占经》书影
此外汉代灵台的官制也体现了当时对太阳的重视程度:
《后汉书·百官二》:(注)《汉官》曰:灵台待诏四十二人。其十四人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风,十二人候气,三人候晷景,七人候钟律,一人舍人
朝廷雇了两个人专门监测太阳是否有异样。以古人尤其汉代开始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天空中一丝一毫的异动都不容忽视。
《后汉书》书影
汉成帝年间这种高频率的较大掩食面积日食不禁让我联想到2008~2012年华夏大地经历的四次大日食——2008年8月1日日全食,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2010年1月15日日环食,2012年5月21日日环食——五年间的四场日食在首都北京观测,掩食面积均超过0.5。
21世纪头25年华夏大地经历了5次日食中心食(日全食+日环食)︱日食计算器
公元21世纪北京可见日食的日期分布也非常有趣,还是以每十年进行统计,最多的一个十年(2061~2070)竟然有6次可见日食,另有3个十年(2001~2010,2011~2020,2051~2060)有5次可见日食,而我们当下正经历的十年以及下一个十年都仅有2次可见日食。
公元21世纪北京可见日食,共39次︱数据来源NASA
不难发现本世纪开始至今北京可见日食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复刻了成帝年间的景象:20年间(2002~2021)可见11次日食,8次掩食面积大于0.1,4次掩食面积大于0.5。
两千年前汉成帝遭遇本土日食旺季进一步拉低了他本就不佳的风评。两千年后的今天,同在华夏大地的天文爱好者们想必都很庆幸自己曾经经历了一段本土日食旺季。如果努努力锻炼好身体staying alive,我们还有机会等来两个本土日食旺季——从2041年到2064年,24年间有13次北京可见日食,其中6次掩食面积大于0.5;2070年到2096年,有12次可见日食,4次掩食面积大于0.5。
2041年到2064年过中国的日食中心食带集中在北方地区︱日食计算器
2070年到2096年过中国的日食中心食带多在南方地区︱日食计算器
参考&拓展
[1]极端情况下一年可以发生5次日食
[2]即表中「Eclipse Obs.」一栏,表示日面被遮挡的面积比例,如0.1表示有10%的日面被遮挡。相比食分能更直观体现日食的显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