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

4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在人工智能的春天,我有点视觉过敏

AI划重点 · 全文约1945字,阅读需6分钟

1.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生成的图像在地铁站、电梯间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引发关于视觉审美和人类情感的讨论。

2.然而,部分网友对AI生成的图像表示反感,认为其缺乏真实感和人文关怀。

3.事实上,AI图像在产品研发和市场调研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涉及形象和真实性时,品牌需要谨慎。

4.有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于AI广告的反应不一,约一半的国际消费者表示不太满意或完全不满意。

5.专家建议,在AI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人类应保持对创意和审美的主导,防止文化向技术投降。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

最近有一天,我和往常一样在地铁站里埋头走着,一组长达十几米的墙壁广告横幅灌进视线,色彩炫目,让人很难忽略。我放慢脚步一看,广告是动漫大片风格,但人物衣服上的字母不明所以,准确地说,不成字母。

懂了,这是AI(人工智能)生成的。一个细节,就能将人造和非人造的图像区分开来。在城市的地铁站、电梯间、高铁站、商铺门口,这样的图像已经无处不在。

前段时间,昆明机场一幅AI生成广告图引发质疑。图中的女孩笑容明媚,伸出大拇指的右手有6根手指,弯起的5根还粘连在一起。涉事传媒公司称已在发现错误后立即完成替换。手部错误是AI生成人物形象的常见短板,但如果经过合理的人机协同,不应成为问题。许多网友的深层嫌恶在于:为什么我们要被迫接受AI丑图出现在公共空间?

图片

图片来源:小红书应用软件截图

视觉的叙事作用比我们想象得更重要,但在很多场合,图像仅仅被赋予填充页面的功能。人工智能的春天百花齐放,这种操作就显得尤为敷衍,让我的视觉过敏也越发严重。

识别AI图,靠的是人类作为高级碳基生物的直觉。那些似人非人的“塑料感”特征,会让人陷入“恐怖谷”的精神战栗中。

“恐怖谷”效应理论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于1970年提出。该理论假设,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某个临界值,人会对其产生消极反感情绪。AI图像盛行后,“恐怖谷”逐渐成为网络话语体系中的高频词。

全球都浸泡在AI图像洪流中,批评和警惕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去年,肯德基的一组“吮指原味鸡”海报直接合理利用了AI的错误效果,让6指的手沾满酱汁握住炸鸡,把AI的偏误转化成品牌营销的卖点,就连广告语中finger(手指)一词的“i”也变成了6个。企业还发布了一系列指令,号召消费者在AI工具中生成各自的多指图像,并加上肯德基的标签,来一场炸鸡与“鬼手”的狂欢。

图片

肯德基的AI广告创意,由创意机构Marlus & Maicon制作。图片来源:Marlus & Maicon官网截图

图片

肯德基的AI广告贴到了线下。图片来源:Marlus & Maicon官网截图

可口可乐则用一支AI动画致敬其1995年的经典广告《假期即将来临》。白雪皑皑的城镇、可乐卡车、欢笑的人群,尽管画面看上去已经足够精美,但稍加凝视,仍可辨别其中人物表情的僵硬、动作的不灵活,以及渲染效果的粗糙。AI不语,只是一味地“傻笑”——广告中人物从惊奇到惊喜的细微情绪变化,1995年的演员做到了,但AI做不到。

部分消费者和营销专业人士谴责这种AI篡改,但也有调查显示,该广告在消费者中评分很高,上述缺陷并未引起他们的注意。可口可乐公司表示,在降本增效之外,AI广告也更具灵活性,方便在不同的城市投放定制城市名字的版本。

在AI构建的完美形象世界里,女性可能受到更多影响。用AI生成的医美模版脸、身材比例傲人的时装模特、肤若凝脂的美妆面孔,也在席卷女性消费领域。曾几何时,滤镜和液化修图的盛行,在女性中制造了许多容貌和身材焦虑。如今,AI干脆可以造出一个以假乱真的完美形象,让人彻底失去比照的信心。但人无完人,没有破绽就是最大的破绽。

AI在产品研发和市场调研方面,的确有很多积极作用。一旦涉及形象和真实性,品牌就必须慎重考虑,否则很有可能是冒着疏远消费者的风险。已经有女性用品品牌站出来,承诺绝不会使用AI生成的女性形象来代替真人,并号召女性带着主动意识去使用AI,给AI“喂”点儿好的。

图片

个护品牌Dove的广告中,用AI生成了身材、肤色、年龄各异、具有真人感的女性形象,意在倡导女性使用AI时占据主动权。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我们并不抗拒AI,只是不希望被AI代表,也拒绝被AI背后的人脑糊弄。深入人心的营销讲究贩卖情绪价值,其中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文关怀。无论是6根手指的“人”,还是完美无瑕的“人”,都无法给予消费者正确的情绪关照。

目前,关于AI广告与消费者反馈的研究并不多,去年的两项国际调查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英国调查公司YouGov基于全球17个市场的调查显示,对于品牌使用AI形象来代替真人代言人,以及用AI生成或编辑广告中使用的图像,约有一半的国际消费者表示“不太满意”或“完全不满意”。消费者情报机构NIQ的一项关于消费者大脑如何处理AI生成广告的研究更指出,与传统广告相比,AI广告与人类大脑现有记忆结构之间存在错位,可能削弱消费动机;低质量的视觉效果也会增加大脑信息处理的负担,从而分散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注意力。

新技术有其投入应用的急迫性,但人类不应在创意和审美上让步。AI越是进步,人文和艺术领域越是需要人类智能的主导。这里的核心问题或许是:我们应该让AI 学什么?

媒介环境学家尼尔·波兹曼曾提到,技术垄断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但同时他也指出,人的智能有生物性根基,机器只能在有限的方面模拟人的精神生活,绝不可能复制。防止“文化向技术投降”,人类仍然掌握着主动权。

“恐怖谷”效应的另一层假设是,当机器人变得足够像人,人类对它们会产生正向的移情。如果有一天,AI的水平真能做到毫无破绽,你还会习惯性保持警惕吗?令我们视觉过敏的,究竟是不成熟的画面处理,还是AI图像本身?抑或是,以人为受众的内容却不经人脑的真诚处理。

人,你可以重新思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