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52

评论

103

20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顶尖外语院校录取位次暴跌5万名!这个专业被AI抢饭碗

AI划重点 · 全文约3046字,阅读需9分钟

1.英语专业在全国1308所本科高校中超过四分之三的院校开设,但近年来录取分数线下滑,AI翻译技术使专业价值面临重构。

2.由于AI翻译的影响,外语类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外语毕业生起薪较低,收入涨幅较少。

3.英专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面临诸多挑战,如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竞争激烈。

4.然而,英专生们开始积极自救,准备多条出路,如备考专业考试、跨考其他专业、考取教师资格证等。

5.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借助人工智能辅助翻译和语言学习,帮助英语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全国1308所本科高校中,超过四分之三的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数量甚至超过计算机专业。


这个看似"遍地开花"的专业,却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外语院校高考录取位次近几年明显下滑,AI翻译更让专业价值面临重构。


当"英语=没专业"的调侃成为群体焦虑,英专生们该如何寻找出路?



01

语言类院校录取位次下滑


语言类院校曾是不分文理科都炙手可热的高考填报院校,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2000年在全国25个省份的理科录取平均分里面,北外排名全国第9,是非985院校里分数最高的,仅次于人大。


2013年,英语专业是高考专业搜索热度的第3名,2016年更是攀升至第2名。


2013年教育部新增专业名单上,70所高校增设商务英语专业、46所新增翻译专业,印证着外语热的黄金时代。


直到今天,英语专业依旧持续吸收着大量生源。2024年,英语专业仍是全国高校中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在软科收录的数据中,近1000所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这意味着全国1308所本科高校中,超过四分之三的院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


图片


然而,录取分数线揭示了外国语院校的热度退却。两所最顶尖的外国语院校,也是外语类院校中仅有的两所双一流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近两年对高分考生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在2023年,26个省份理科录取平均分中,北外和上外都位列50开外,与2000年的前十排名相差甚远。


在高考人数最多的河南、山东、四川和河北,这两所高校不仅理科录取位次大幅下滑,文科录取情况也出现了明显波动。


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河南的理科录取位次从2020年的1万名暴跌至2024年的6万名开外,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山东的录取排名也在2020-2023年间从5000名降至3万名之外。


图片


教育部的专业撤销名单同样令人深思,2018-2022年间,共109所高校陆续关停外语类专业,其中26所高校撤销日语专业,21所高校撤销英语专业。其中撤销英专的高校中不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这样的“双一流”高校。曾经需要人工搭建的语言桥梁,正被技术逐步重构。



02
AI翻译崛起,英专就业不如从前


如今,外语类专业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从收入来看,外语毕业生的起薪较低,且收入涨幅也相对较少。《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外语类本科生平均月收入为5547元,比本科生平均的5990元低7%左右;毕业三年后,差距更是扩大到11%以上。


曾经被视为“金领”的翻译工作,是受AI冲击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根据英国作家协会2024年4月的一项调查,超过三分之一的译者表示,自己已经因为AI而失去工作机会。43%的译者认为自己的收入因AI而下降。


类似情况同样出现在国内。网文领域的翻译需求也迅速发生了变化,纯人工翻译岗位急剧减少,译后编辑越来越常见。


在短剧行业,翻译报价迅速下滑。2024年11月还能接到每分钟15元订单的译者,短短3个月后,随着DeepSeek的出现,市场上到处都是每分钟5元的低价单。


从事翻译领域的企业也面临转型的压力。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行业报告,2023年,已有超过一半翻译项目使用机器翻译,45%翻译企业开始使用大模型技术。


翻译市场的变化,同样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2023年大连外国语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便是英语翻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排除国内外深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选择当翻译的还不到四分之一。


事实上,数量庞大的英专毕业生,就业行业通常非常分散。


AI不仅影响了专业能力要求极高的翻译行业,由于其在翻译方面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中的语言壁垒逐渐被打破,英专毕业生最大的求职优势也随之减弱。


许多人可能以为,大中小学校都需要英语教师,英专生应该容易找到相关工作。然而,根据掌上高考数据,英专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就业的比例不超过两成。


图片


在讨论中,很多人认为英语教师岗位名额有限、竞争激烈,还有人觉得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当老师。那么,除了当老师,还能做什么呢?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制,英专对应的岗位本就稀缺,上岸难度也很大。


选择进入应用英语的其他行业,是大家讨论较多且相对可行的出路。例如,从事外贸工作、进入外企、参与外派项目,或者转向专业限制较低的行业,如运营等。



03

英专生的自救之路


在英专生中间流行的“发疯文学”,常常以“一觉醒来,英语专业成了王牌专业”开头,幻想参加校招面试的场景——“各个公司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队,你走近一看,海报上每个岗位都写着:英语专业优先。“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近两成英专毕业生认为“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是他们从事与本专业不太对口工作的原因,这一比例高于全国本科平均的15%。


图片


面对不清晰的未来,英专生们开始积极自救,同时准备多条出路。


他们一边备考专四专八、CATTI等专业考试,一边关注托福、雅思等语言类考试,同时积极寻找实习机会,尝试跨考其他专业,考取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参加国考、省考,甚至学习日语、德语等小语种,为未来铺就多种可能的道路。


部分英专学生在完成专业证书考试后,全身心投入实习。他们穿梭于翻译、编辑、互联网运营、政府单位、产品经理等不同行业和岗位,借此探寻自身兴趣所在,充实简历。


还有英专生敏锐察觉到,如今大批海归留学生活跃在就业市场,仅凭语言优势难以脱颖而出。于是,一些英专生选择出国留学,“有条件出国以后,那真是英专转一切”,国外诸多文科、商科项目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敞开大门,英专生的语言优势成为加分项。


跨专业考研虽充满挑战,但仍是不少英专生的坚定选择,成功上岸者堪称“卷王”。比如有英专生凭借听课、看书、反复背诵和刷题,成功跨考211法学并被录取。然而,也有考生因盲目报考,在面对20:1的报录比时自我安慰,最终遗憾落榜。


图片


与其终日忧虑被AI取代,不如转变思维,努力成为最擅长运用AI的人。


如今,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借助人工智能辅助翻译和语言学习,帮助英语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一部分学生也发觉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努力开拓的新方向。


例如,开发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即处理对人工智能输入的提示(prompt)。这一领域的核心要求实际上是语言能力。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凭借自身的语言敏感度,学习基础编程知识,成为这一交叉领域的人才。


尽管人工智能在处理标准化问题上表现出色,但在创造性思维、突破性想法以及人类独有的感性细节方面,它仍然无法取代人类。这或许预示着语言学习的未来方向——当信息变得极为易得时,跨文化沟通、教育中深度的理解和信任,仍然需要由具备情感感知能力的人类来完成。


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最早受到人工智能冲击、感受到危机并由此开始思考的群体,经历这种困境或许未必是坏事。只要没有陷入虚无的困境,也没有停滞不前,那么现在或许是时候认真思考“未来究竟想要做什么”了。(来源:腾讯新闻)

头图为AI生成

图片

作者丨Heather 设计丨Heather 编辑丨赤耳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