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河声丨北大研究生当“食堂阿姨”也是一种就业示范

近日,一则“26岁的北大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在北大食堂工作”引发热议,有人质疑“北大光环”与“食堂阿姨”身份的反差是“教育资源浪费”,认为名校毕业生应从事“体面”工作;但也有网友点赞其“突破职业偏见,用劳动定义人生价值”。对此,当事人黄女士认为这份工作比在央媒和大厂都快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不再内卷。

其实,北大研究生毕业当“食堂阿姨”的报道并不新鲜,先前就有类似这样的报道,比如:浙大毕业生种杨梅,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海归博士当汽修工人……笔者认为,他们并没有觉得当食堂阿姨、种杨梅、卖猪肉、当汽修工人等工作是不体面的,或是“大材小用”,而是他们充分认识到,不管是浙大、北大、清华毕业生,还是海归博士,都应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就业岗位和奋斗目标。

众所周知,需求就是机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把社会的需求作为就业岗位和奋斗目标,既能满足他人的需求,又可使自己找到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可谓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当前社会上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食堂阿姨、种杨梅、卖猪肉、做保姆、汽修工等都是需要人来做的。而我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思想敏锐,眼光独到,从来不缺思想,只是缺乏就业经验。而一定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对于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如果发挥其所长,将会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大的价值。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择业观也已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当中很多人不再把进机关、进国企当作唯一的择业标准,继而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放弃所谓的“体面”职业,而去选择当食堂阿姨、种杨梅、卖猪肉、做保姆、汽修工等等所谓不太“体面”的职业。这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择业观念的转变。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几乎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尤其是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其中固然有就业岗位少、专业不对称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笔者以为,更为重要的还是陈旧的就业观在作祟。有的大学毕业生总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读了四年大学,就业就应该是“高大上”的岗位,而对于那些认为“有失面子”的职业却不屑一顾。择业观和就业观如此陈旧,怪不得有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家坐等“啃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笔者认为,北大研究生当“食堂阿姨”也是一种就业示范,这不仅是择业观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同时,这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

希望每一位高校毕业生都能面对现实,改变择业观和就业观,拿出北大研究生当“食堂阿姨”的勇气和果敢,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并在就业路上发愤图强,一路高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廖卫芳)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