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以来,包括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建设银行在内的20余家银行已在银登中心平台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挂牌信息总数近200条,增长态势明显。
2.不少个人不良贷款挂出“骨折价”,转让起始价相较于未偿还本息总额,还不到一折。
3.然而,挂牌量激增的同时,平均折扣率从2021年的32.9%下降至2024年的7.3%,本金回收率更是从18.1%缩水至4.8%。
4.银行加速出清个人不良资产的背后,个贷不良率在悄然攀升,信用卡逾期总额仍在增长。
5.目前,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涵盖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总计超过千家。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本刊记者 张燕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官网上,个人不良贷款正在“清仓甩卖”。
今年以来,包括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建设银行在内的20余家银行已在银登中心平台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挂牌信息总数近200条,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态势明显。从转让价格来看,不少个人不良贷款挂出了“骨折价”,转让起始价相较于未偿还本息总额,还不到一折。
银行为何 “骨折价” 甩卖
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启动4年以来,挂牌数量逐年攀升,折扣率和本金回收率则在一路走低。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未偿本息规模合计2861.9亿元,挂牌项目数为1041单,较2021年的185.6亿元挂牌规模、189单的挂牌项目数量,大幅增长10倍以上。
然而,挂牌量激增的同时,平均折扣率从2021年的32.9%下降至2024年的7.3%,本金回收率更是从18.1%缩水至4.8%。
以近期案例为例:平安银行一笔未偿本息总额2.07亿元的不良资产,转让起始价仅422万元,相当于0.2折;广发银行19.66亿元的信用卡不良资产包,挂牌价为1.47亿元,不足1折;甘肃靖远农商行3.1亿元个人消费经营性贷款,转让起始价0.312亿元,只有0.2折。
“个人贷款催收难度大、回报率低,尤其是信用贷款,难以通过抵押品处理进行回收。再加上一些‘反催收’黑灰产导致个人逃废债风险增加,追债的成本远超过低价转让带来的损失。”某股份制银行个贷负责人表示。
上述负责人介绍称,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的定价,主要依据资产质量、处置时限等多重因素。一般来说,折扣率越低表明资产质量越差或处置时间更为紧迫。
“比如欠款逾期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定年限、欠款人年纪偏大且明显还款能力不足,或者监管对资产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都会出现低价转让的情况。”上述负责人说道。
“不良资产处置时,‘起拍价和资产总额相差较大’可以说是正常,甚至比较常见的。”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告诉记者,不良资产处置过程较为复杂,但其拍卖、转让、定价均已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而言,不良资产收回难度较大,成功转让后,可以带来现金收入,最重要的是减轻银行资产质量包袱,为银行经营发展、支持实体经济提供有效动能。
“骨折价”拍卖不良资产,会对银行的利润产生直接影响吗?对于这个问题,董希淼认为,银行拍卖的资产包基本上都已做过充分的减值计提,不会从当期营收中额外提取资金进行处置。(例如,假设银行有100万元的不良贷款,此前已经将预计的损失计入了账面。)这笔不良贷款转让后,不但不会对银行的当期营业利润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增加当期收益。
市场化方式化解个人不良贷款
银行加速出清个人不良资产的背后,个贷不良率在悄然攀升。
2024年上半年,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个贷不良率从0.66%升至0.84%,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呈现相似趋势。股份制银行压力更大:渤海银行个贷不良率飙至3.30%,消费贷不良率甚至高达9.30%;华夏、浦发等银行相关指标也突破2%。
从组成结构上看,在2024年四季度银登中心挂牌的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中,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额为715.4亿元,其中66%是个人消费贷款,19.1%是个人经营类贷款,另有14.9%是信用卡透支。
值得关注的是,信用卡逾期总额仍在增长。根据央行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1239.64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981.35亿元同比增长26.31%。
“目前银行零售业务面临较大压力,不良资产规模显著增加,主要集中于信用卡和个人贷款领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表示,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信用卡及个人经营性贷款违约率显著提升。此外,部分银行在零售业务扩张中过度追求规模增长,忽视风险控制,导致资产质量恶化。
对于银行而言,市场化转让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是化解不良率上涨的重要方式。而对于受让方机构来说,在获得不良资产包后,可通过多元化的解决方式,如加大法律催收力度、分散诉讼、诉前保全等,提高回收效率,从而赚取差价。
目前,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涵盖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总计超过千家(含分支机构)。
但也的确需要警惕市场膨胀催生乱象。近年来,随着个人不良贷款市场快速增长,一些宣称“协助解决个人债务问题”的中介机构也悄然出现在了市场上。这些中介以“法律咨询”“管理咨询”为名,打着“2.5折解债”的旗号,号称可以帮助债务人和接收不良贷款资产包的金融机构协商,打折化债。或者“有手段”避免债务人被金融机构起诉,不再被催收。
据记者了解,部分地方持牌资产管理公司(AMC)确实有合作的中介,但其中也不乏虚假宣传、过度承诺甚至赤裸裸的诈骗。债务人不仅没有减少原有的债务,反而通过“砍头息”等方式,倒欠黑中介一笔债务。也有一些人利用自身经验,教唆其他债务人如何通过材料作假、隐瞒资产等方式逃避债务,不少做法已被划入“黑灰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