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66

评论

90

13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雷军想用425亿港元再赌赢一把

AI划重点 · 全文约4303字,阅读需13分钟

1.小米集团以53.25港元的价格增发8亿股股票,筹资425亿港元,用于加速业务扩张和研发投资。

2.市场对小米的估值重心已从存量竞争的手机业务转移到更有高增长潜力的电动车业务。

3.然而,小米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已近红海,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以维持高增长。

4.由于可用资金充足,小米集团选择在确定要增发的前提下,高价增发比低价增发对现有股东更有利。

5.未来小米电动汽车业务的进展将影响股价表现,投资者关注其高增长预期。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文/姐夫‍‍‍


自去年8月份以来,小米的股价走出了连续上涨的势头,到今年3月份已经上涨约200%。许多持有小米股票的股民沉浸在浮盈颇丰的喜悦中。然而,3月25日,一则小米集团以53.25港元的价格增发8亿股股票(香港称之为“配股”)的公告,给他们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股民和专业机构纷纷发表意见,反对或赞成小米集团的本次增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然而股价却是眼见着下跌了,从最高价59.45港元下跌到本文写作时的51.85港元,已经跌破了本次增发价。

套用顾客是上帝的那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如果不对,请参照前一句。那么为什么机构投资者还愿意以这么高的价格认购增发股票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研究一下小米既往增发的案例,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没耐心看,那就先说结论:

市场对小米的估值重心已从存量竞争的手机业务到更有高增长潜力的电动车业务,但电动车市场竞争也已近红海;

为了维持电动车业务的高增长,在对手扩大投入挤压的情况下,小米也需要更大的投入;

已经确定要增发的前提条件下,高价增发比低价增发,对现有股东更有利;

机构投资者愿意以这么高的价格认购增发股票,一定程度上是雷军用上一次融资的实际结果证明了自己。


综上,小米这次融资是场早已确定好的“阳谋”,雷军出手也刚好择时。


01 小米的资本运作记录


小米集团在上市后,资本运作记录比较简单,没有分红,没有拆股,没有大规模并购。除为支撑股价频繁回购股票外,增发股票只有5次(含本次)。

其中3次为通过发行股票给被收购对象股东的方式,收购紫米(分两次)和DeepMotion两家公司。收购紫米的目的是完善手机产品生态链,收购DeepMotion主要是增加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储备。这两家公司的收购换股金额都不高,每次都低于小米股份数量的千分之一,对股价和市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历史上唯一一次增发股票,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02 2020年的那一次增发


2020年4月至12月,受小米当年手机业务向好和手机xAloT业务快速发展,股价快速上扬,从不足10港元上涨到25-27元区间。

2020年底小米的市盈率约为54倍,在股价高位的2020年12月2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将发行8.55亿美元可转债及10亿股股票。具体条款为:

8.55亿美元可转债:

  • 零息债券,不计息;

  • 溢价发行,发行价格为票面金额的105.25%;

  • 转股价格为36.74港元,较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溢价40.5%;

  • 到期日为2027年12月17日。


10亿股股票:

  • 发行价格为每股23.7港元,较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折价9.4%


上述两笔融资合计,共约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300亿元。如可转债全额转股,可转债+增发股票共占发行后股份的4.6%。

根据增发公告,上述款项将主要用于:

  1. 加大业务扩展的营运资金;

  2. 增加主要市场市场股份的投资;

  3. 投资战略生态系统;

  4. 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之所以采取可转债+增发的形式,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为如果全部用增发的方式,募得同样规模的资金,稀释股份比例更大(因为可转债的转股价格更高)。虽然当时股价已经显著上涨,但管理层觉得这个增发价格还是偏低、稀释股权过大,所以部分资金采取可转债方式发行。

然而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定要获得300亿元的资金呢?如果仅仅用于上述用途,需要300亿元吗?要知道,小米2020年的年报显示,2020年12月31日集团的广义现金(现金+定期存款)760亿元,短期投资还有225亿元很容易变现,两者合计约1,000亿元。如果不做上述增发,集团资金也还有接近700亿元。要做什么业务,700亿元还不够,需要再融资300亿,凑足1,000亿元呢?

03  造车

2021年初,市场开始传言小米要造车。针对市场传言,2月21日,小米集团发布了一则意味深长的公告:

“本集团注意到近日若干媒体有关本集团拟进入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报道。本集团一只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本集团就电动汽车执照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这则公告基本上肯定了小米正在考虑造车。

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正式公告进入电动汽车领域:

“本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虽然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要求上,小米的上市操作完全合规,但回顾整个操作过程,很难想象,在决定并实施募资300亿元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将上述资金投入电动汽车领域的可能性。

虽然公司绝不会承认,但事实上,这300亿在筹备募集的时候,就是规划用于投资电动汽车的。

但考虑到市场接受程度及对股价影响等原因,为避免不确定性,待完成募集、资金到位之后再正式履行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的董事会决策流程。


04  市场反应


增发公告发布当日,股价大跌7.07%至24.3港元,期间还触及23.1港元的低点。当日成交量巨额放大至平时的10倍。

当时华为销量大减21%,市占率收缩2.8个百分点,仅存14.1%,而小米销量大增35%,市占率升3.6个百分点至12.1%。中金、瑞信、交银、高盛等机构基于小米手机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提高其股价评级,但花旗认为小米面临华为荣耀分拆后的中低端市场竞争,认为这次的交易或会为公司带来下行风险,予“沽售”评级。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市场对于小米的估值主要是以其手机业务为核心支柱。

受宏观整体向好的激励,小米股价在2021年1月5日反弹35.90港元的高点。但很快,受中概股普跌、手机冲高端市场不如预期、造车不确定性等因素合力影响,在一年期间内,小米股价一路下滑,在20-30港元之间波动。

图片

2022-24年上半年,小米股价更是低迷,股价波动区间下降到10-15港元,在2022年10月份还创出8.31港元的新低。

自2024年5月开始,随着小米月度电动汽车交付数据的陆续发布,投资者对小米的电动汽车业务越来越看好,股价走出了一波长牛走势。直到最近的高点59.45港元。

这一阶段,市场对小米的估值包含了手机和电动车业务,关注重心从存量竞争的手机业务到更有高增长潜力的电动车业务

如果增发股票的持有者能把股票拿到这个时候,股价涨到之前到2.5倍,将取得丰厚的收益。某种程度上,正是2020年12月2日增发融资投入到造车,才有后来的股价高点。

但在此之前,有长达3年多的时间,小米的股价在23.7港元的增发价之下长期徘徊。


05  融资425亿港元


到今年3 月,小米股价市盈率又到了53 倍左右。拆开来看,小米手机市占率到了 20% 左右,并在高端市场也取得了不小进展,后续增速不会如之前。即使与AIoT业务合并,按行业PE 20-30倍计算,整体估值为5,440亿-8,160亿元。毕竟强如苹果市盈率也才 35倍,并且毛利率还比小米高得多。

以小米现有 1.3 万亿市值以及 53 倍市盈率来看,对电动车的预期承担起了支撑重任。所以,小米集团熟悉的操作又来了。

3月25日公告以53.25港元的价格增发8亿股,筹资425亿港元,股权稀释3.1%,虽然总融资额高于上一次,但由于公司市值上涨,稀释比例低于上一次。公告的资金用途比较宽泛,用于“加速业务扩张”和“研发投资”,但市场普遍解读是用于进一步投资汽车业务。


06  融资的对与错


市场对本次融资,乃至上次融资的对与错,众说纷纭。

从投资的基本原理,结合小米上次的融资情况,笔者希望帮助大家厘清思路:

该不该增发

目前小米的电动汽车业务虽然仍未盈利,处在以价换量的阶段,且后续扩大产能和新产品研发都需要大额资金投入,但市场对其估值已隐含对电动车业务的高增长预期,所以小米要继续维持高估值,就要保持高增长,要保持高增长就要大额资金投入。

因此,这一轮融资就是肯定的:电动汽车业务需要大额且刚性投入;股价要以不低于对手的巨额投入赌未来以维持。

从盘面上看,电动汽车行业的其他赛手们,都在想办法融资。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已经超过油车,蓝海日益趋红,也会越来越卷。多获取一些资金,就多占据一些主动,在未来的残酷竞争中,就多一些本钱,弱者有了多一点本钱,就可能活下去;强者有了多一点本钱,可能更早打垮对手。今年3月行业领头羊、年净利润超过400亿元的比亚迪也通过增发港股方式融资434亿港元。

竞争对手如此,小米是否也有股权融资的必要性?如果公司现有资金够用,或者能债权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岂不是对股东更有利?

我们看一下小米集团2024年底的财务数据:

广义现金755亿元+短期投资288亿元,合计可用资金为1,043亿元。和2021年末的数据大体上相等。如果电动汽车项目的投资总额仍为100亿美元,考虑到已经进行了数年业务发展,可能已经投入了数百亿元人民币(具体金额未公开披露),电动汽车项目待投资金额下降的同时,集团可用资金不变的情况下,似乎不需要额外融资。但公司仍然进行了425亿港元的融资,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可用资金1,043亿元虽然金额很大,但集团的贸易融资(供应商占款)也规模巨大。所有经营性应付款经营性应收款的净额高达1,075亿元。可以理解为:小米的巨额现金全都来源于供应商占款。一旦供应商占款不能维持现有规模,集团的现金储备将受到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既然小米汽车产能还爬坡,固定资产投资巨大,仍处在亏损状态,那么增发融资,获得较大金额的长期稳定可用资金,是有利于降低公司风险、增加公司长期竞争力的。

二是一个合理推测:小米在电动汽车上的投入金额预计将远高于100亿美元,因此需要额外的资金进行补充。由于前几年电动汽车业务发展顺利,小米可能加快了新产品的推出和产能扩大的步伐。雷军说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是他在小米手机业务早期,给小米手机赋予的核心竞争力。电动汽车领域,应该也同此理。

通过上述分析,初步结论是:似有增发之必要。

该何时增发

增发是个简单的算术题:融资额既定的情况下,每股增发价越高,增发的股数越低,增发比例越小,对现有股东的权益稀释的越少。

听起来似乎现在小米股价处于高位的时候,增发是有利的。但资本市场并不简单的仅从这一个维度来判断。市场另一个维度的逻辑是:股价高的时候增发是有利的,且公司现在选择增发,则公司认为现在的股价是高的——一个典型的三段论推理。再进一步推理:既然现在的股价是高(估)的,那么股价应该下跌。

这正是自3月25日公告以来,小米的股价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那么是不是应该等股价低一点再增发呢?并非如此。市场的观点是:增发价一定是管理层认为的高点,且绝对价格越低,对现有股东稀释的比例越大,对股价更加不利。

因此,我们的结论应该是:已经确定要增发的前提条件下,高价增发比低价增发,对现有股东更有利。

增长是硬道理

公司储备巨额现金用于开拓新业务,如果新业务开拓成功,对公司市值的贡献是巨大的,也会催动股价显著上涨,正如2020年12月2日公告的那轮融资投入造车。

但新业务超预期的成功,已反映在了股价里,甚至获得了后续高增长预期的估值溢价,须知,比亚迪的市盈率在30倍 左右,理想汽车的市盈率 在25倍 左右,唯有华为加持的赛力斯市盈率较高,但才也到 50倍左右。

如果小米汽车后续进展不如预期,那么就会陷入“戴维斯双杀”。在明确对手会依靠资源积累、产能优势挤压的情况下,小米再次融资也是合理的。

本次增发拿到的425亿港元,如果能推动电动汽车业务更上一个甚至几个新台阶,或将为股民们带来高额的回报。

回顾过去数年,小米电动汽车业务从0到1,4年左右的时间股价实现了数倍增长,那么现在电动汽车业务能有几倍增长呢?是从1到2,还说从1到5,从1到10,甚至更高?需要几年,股价能涨吗?会涨多少呢?或者反过来,小米电动车业务是会停滞,继续亏损,市值打折?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雷军还能否再用好这笔钱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