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6

评论

8

7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人形机器人大PK,谁会赢?

AI划重点 · 全文约1629字,阅读需5分钟

1.宇树科技和波斯顿动力在同一天发布了自家机器人的最新视频,引发关注。

2.人形机器人领域可分为全栈技术、云端智能、工业部件和运动控制四个方向,各有所长。

3.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表现出优势,如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具有出色的动态表现。

4.然而,关键部件如精密减速器和通用AI模型仍受制于国外技术。

5.未来人形机器人竞赛将关注实验室技术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中国企业有机会领跑。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宇树科技和波斯顿动力选在了同一天放出自家机器人的最新视频,有点意思呀,这算是谁在蹭谁的流量呢,你们看完自己判断吧......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大家好我是火箭叔,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除了宇树科技和波斯顿动力还有哪些?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技术路线,分别有什么优势?未来该领域会怎么发展,今天我一口气告诉你。

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赛道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方向。

第一类是全栈技术,即从硬件、软件到算法全链条的自主研发能力。这类产品不仅具备自主可控的特点,还能够适应家庭、工厂、商场等多样化场景。代表企业有中国的优必选,其Walker系列和熊猫机器人已在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美国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则依托深厚的AI数据积累和自动驾驶经验,展现出不同的技术风格。

第二类是云端智能,通过云计算和5G网络实现机器人智能决策。这种模式以大幅降低单机算力要求为特点,能够支持多机协同操作。中国的达闼科技在这一领域表现活跃,其Cloud Ginger产品在工业检测和医疗辅助等场景中取得了一定成果,而美国Google Everyday Robots则致力于利用通用AI模型提升跨领域适应性。

第三类聚焦于工业部件,也就是构成机器人的“心脏与骨骼”,包括伺服电机、传感器和控制器等核心组件。这些部件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上限。中国的汇川技术在国内市场以高性价比和快速本土服务占有较大份额,但在高端精密部件方面,依然面临来自日本安川电机的竞争。

第四类则是运动控制,即实现平衡、避障和抓取等动态行为的关键技术组合,涵盖了硬件驱动与复杂算法。在这一领域,中国宇树科技凭借成本优势和基于四足机器人成熟底层技术改造而成的产品,实现了出色的动态表现;与此同时,波士顿动力Atlas则凭借多年技术积累,依旧在高难动作上保持一定优势。

图片

在中国人形机器人江湖里,这几年宇树科技绝对是个"动作明星"。原本以四足机器人Go1而闻名的宇树科技,在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迅速崛起,其最新力作G1凭借灵活的关节运动、力控灵巧手以及基于深度强化学习不断升级的运动算法,展现出卓越的动态性能。尽管G1继承了部分四足机器人成熟技术,但在体型、结构和控制系统上经过专门优化,能够在大街、复杂地形乃至斜坡上保持稳定行走和侧跑。 不过要说行业老大哥,优必选可没闲着,他们家的Walker机器人早就混进科技馆当讲解员了,还在火锅店当服务员端过盘子,商业化经验那是杠杠的。

图片

但你要让他们和波士顿动力的Atlas比后空翻......嗯,咱们得承认差距还是有的。说到另辟蹊径的选手,达闼科技就特别有意思。他们给机器人装了个"云端大脑"——简单说就是把智能计算都甩给阿里云,这样机器人本体就像个提线木偶,靠5G网络实时接收指令。这招在工厂巡检这类能接受半秒延迟的场景确实省钱,但要是让这种机器人去拆弹...估计没人敢冒这个险吧?至于那些藏在幕后的"器官供应商",像汇川技术这样的国产电机大佬,现在能承包机器人28%的"心脏"和"肌肉"了。不过要造出媲美日本安川电机的精密减速器?咱们的工程师还需要继续攻关。

图片

其实现在的全球人形机器人竞赛,很像一场科技武林大会,各路门派都有自己的绝活。特斯拉的Optimus仗着自家百万辆电动车攒下的AI数据,在算法上玩得风生水起;谷歌家的机器人则抱着大语言模型PaLM-E,整天琢磨怎么在厨房、仓库各种场景"通吃"。但要说量产能力和成本控制,中国选手绝对能教老外做人——咱们完善的供应链能把成本砍到三分之一,优必选的Walker生产线现在跟下饺子似的,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硬实力!

不过咱也别飘,有些关键部件还得看别人脸色。比如那个比指甲盖还精密的减速器,还有能理解复杂指令的通用AI模型,这些"卡脖子"的技术咱们还得加把劲。但你看宇树G1这次引发的全球热议,不正说明中国机器人开始有自己的技术范儿了吗?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人形机器人就是国家制造业的体检报告",从四足到双足的跨越,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图片

要我说啊,未来这赛道比的不仅是谁家机器人会翻跟头,更是看谁能把实验室的炫技变成千家万户用得起、用得上的产品。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那样,当机器人真正走进工厂、医院、甚至你家客厅时,这场革命才算真正到来。而在这场变革中,中国企业既有机会领跑,也得直面最硬核的技术挑战——而这场好戏,咱们可都是见证者哦!

我是火箭叔,别停下,去探索!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