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东航2024年全年净亏损42.26亿元,同比大幅减亏39.64亿元,国际航线营收同比增长82.42%。
2.由于国民出境游需求大幅增长,东航加快国际市场的运力恢复和航网布局,国际航班量恢复至2019年的102%。
3.然而,四季度受增资上海航空、行业竞争加剧、公商务出行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东航出现大幅亏损。
4.为提升收益,东航完成2024年提质增效项目共计313项,累计增效15.55亿元,并拓展融资渠道。
5.2025年,东航将提升航班预售、临近销售等市场竞争力,拓展空铁、空巴等多式联运产品,扩大收入来源。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3月28日,中国东航(以下简称“东航”)公布2024年财报,交出一份“减亏增效”的成绩单。财报显示,东航全年净亏损42.26亿元,同比大幅减亏39.64亿元。其中,国际航线营收同比增长82.42%,其航班量恢复至2019年的102%,领跑全行业。尽管四季度受增资上海航空、行业竞争加剧、公商务出行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出现大幅亏损,但东航也通过提质增效项目累计增效15.55亿元。2025年,东航还将提升航班预售、临近销售等市场竞争力,拓展空铁、空巴等多式联运产品,扩大收入来源。
国际市场营收增长82%
从主营业务经营情况来看,东航2024年的航空运输业务毛利率为3.37%,毛利率比上年增长3.66个百分点。如果分地区来看,主营业务中的国内营业收入同比小幅增长0.54%,但国际营业收入同比显著增长82.42%,地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09%。
东航在财报中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签证便利化举措,国民出境游需求大幅增长,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加快国际市场的运力恢复和航网布局,因此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东航在国际市场的营收大增,得益于其2024年国际航线的快速恢复。其财报显示,2024年,东航新增上海至利雅得、马赛、喀山等11条国际航线,打造上海至新加坡、曼谷等7条国际快线,大幅加密上海至欧洲等地区的航线,国际航班量恢复至2019年的102%,全行业大幅领先。
2024年四季度大幅增资上海航空
不过,在大幅减亏背后,从单季度业绩来看,东航也面临淡季亏损过多的情况。
财报显示,东航一季度亏损8.03亿元,二季度亏损19.65亿元,三季度盈利26.3亿元,四季度亏损40.88亿元。这也意味着,前两个季度的亏损相加,已经和三季度的盈利相抵消,而四季度的大幅亏损,让东航在扭亏决战前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对于业绩亏损的原因,东航在财报里提及,受到行业竞争加剧、公商务出行需求不足、油价及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随着航空客运市场恢复,航班量大幅增加,2024年东航的营业成本也出现增长,这也加大了东航扭亏的难度。财报披露,东航的2024年营业成本为1264.98亿元,同比增长12.48%。
具体来看,2024年,东航飞机燃油成本为454.99亿元,同比增长10.7%。主要是由于航班量和飞行小时增加,加油量同比增长18.28%,增加航油成本人民币75.13亿元;因原油价格下降,平均航空油价同比减少6.41%,减少航油成本人民币31.16亿元。
2024年,东航的机场起降费为175.35亿元,同比增长20.45%;飞发修理费用为61.71亿元,同比增长35.87%;餐食及供应品费用为42.27亿元,同比增长41.23%,主要由于旅客人数增加,尤其是国际航线旅客人数同比增长151.66%所致。
此外,四季度出现明显亏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东航的重大投资。2024年8月31日,东航发布公告称,拟以货币方式向上海航空增资45亿元,完成增资后,上海航空的注册资本将为100亿元。
天眼查App显示,上海航空在2024年10月28日进行了工商变更,其注册资本从原来的55亿元增加到了100亿元。东航财报中也显示,已完成对上海航空的增资。这表明,在四季度,东航对上海航空的45亿元增资也对其业绩产生了影响。
仍在提升客运收益
刨去投资因素,东航在2024年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收益。
在货运收入方面,东航在财报中表示,2024年提升腹舱收益,增加客机腹舱收入。把握货运需求旺盛机遇,协调东航物流开拓货运市场,强化客货联动,客机腹舱货邮周转量同比提升47.05%,实现货运收入人民币53.3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6.7%。
在降本增效方面,东航完成了2024年提质增效项目共计313项,累计增效15.55亿元。此外,东航还持续拓展融资渠道,向中国东航集团融入永续债50亿元,进一步优化公司资产债务结构;发行7期超短融,累计融资180亿元,有效降低公司资金成本。
对于2025年的发展计划,东航在财报中表示,将把握市场机遇,提升航班预售、临近销售、中转业务、两舱服务、团队客户等市场竞争力;通过提升直销能力、拓展新分销渠道、改造海外官网、优化常旅客会员营销等方式,提升整体销售水平;拓展空铁、空巴、空轨、空水多式联运产品,开发“航空+文旅”融合产品,扩大收入来源。
北京商报记者 关子辰 牛清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