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61

评论

11

2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王钰栋刚打进中超首球就险被废,中国足球的天才就这么配不上呵护吗?

AI划重点 · 全文约1828字,阅读需6分钟

1.18岁的中国足球天才王钰栋在中超联赛中半场打进一球并制造乌龙球,但随后因武汉三镇中场郑凯木的恶意犯规被抬出赛场。

2.郑凯木的犯规动作被大多数足球媒体人指出是“主观意识带着恶意”,但当值主裁仅掏出一张黄牌。

3.球迷愤怒地认为这样的判罚过于轻描淡写,对暴力足球毫无遏制作用。

4.然而,王钰栋在赛后安慰球迷“伤势不重”,显示出年轻球员的格局与担当。

5.此事件再次反映出中国足球在保护年轻球员方面的不足,需要反思和改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当18岁的王钰栋被担架抬出武汉三镇主场时,中国足球的魔幻现实主义剧本又一次上演了。

图片

这位刚在世预赛完成国家队首秀、被认为是中国足球“十年一遇”的天才,本轮中超联赛里持续着他最近火热的状态,突传射无所不能,仅仅半场就收获了自己的中超第一粒进球并制造了一粒乌龙球,而至于为什么是半场……自然是因为武汉三镇的在中场临时换上的“防守悍将”郑凯木,一别一踩,直接把王钰栋送出场外。

GOOD JOB!

而更为荒诞的是,尽管郑凯木这次恶意犯规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但当值主裁艾堃,最终仅仅掏出了一张不疼不痒的黄牌……

GOOD JOB!

这也难怪赛后愤怒的球迷几乎用留言撑爆了郑凯木的社媒。

图片

要理解球迷为何如此愤怒,首先得看看王钰栋是谁——这个生于2006年的奉化小伙,在少年时就称霸了全国青少年足球总决赛,荣获最佳射手、最佳球员,并入选最佳阵容。此后,他一路在国少、国青队都表现出色,多次拿到各项赛事的最佳,尤其是在前不久结束的U20亚洲杯中,被公认为是队伍里最粗的大腿之一。

他不到17岁就在足协杯完成了自己的职业首秀,去年更是获得了中国足球金童奖。

去年11月的亚冠二级联赛中,浙江队坐镇主场迎战新加坡狮城水手在0-2落后的情况下,最后20多分钟才替补登场的王钰栋,直接一传一射将比分改写为4-2。

图片

图片

在前不久的世界杯亚预赛,国足虽然0-2败给澳大利亚,但出场时间只有半个小时的王钰栋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10次传球100%成功、1次直塞撕裂对手防线、3次对抗成功,甚至在中场与澳大利亚队长拼抢时,他竟用一记克鲁伊夫转身戏耍对手,引发全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上一个这样备受球迷期待的超级新星,恐怕还要追溯到在东亚杯横空出世的武磊

当中超赛场充斥着30岁老将的养生足球时,王钰栋的每一次突破都像是给死气沉沉的联赛注射强心剂。本轮与武汉三镇一役,他不仅斩获中超首球,还制造乌龙,用45分钟就交出了某些外援一个赛季的惊艳值。

可我们的联赛似乎总在证明,摧毁美好比创造美好容易得多。

当王钰栋轻盈地抹过防守球员时,郑凯木在离球足足有半米,完全不可能控制球的情况下,先是一勾一别绊倒王钰栋,然后再一脚踩上王钰栋的脚踝。

图片

这个动作被大多数足球媒体人直接指出,是“主观意识带着恶意”。

而且翻开郑凯木的履历不难发现,当年他在天津泰达时就以球风粗野而闻名,曾经有过6场喜提两红的光荣历史。

图片

图片

当时的他,还会在微博道歉,说“同样的错误坚决不犯第二次,在这跟所有人说声对不起了。”

不过第二个赛季,天津泰达与大连人在中超联赛上演全武行,郑凯木又因为报复踢人收获红牌一张。

业内对他的普遍评价是“作风硬朗,防守凶悍”,可如果硬朗只是肮脏的幌子,凶悍只是暴力的面纱,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定义足球运动的道德底线?

讽刺的是,受害者王钰栋在赛后还要强忍疼痛为施暴者开脱:“可能那下他也是滑了吧。”

图片

更耐人寻味的是裁判的判罚尺度。

退一万步来说,我们先假定郑凯木的这两下粗暴犯规确实是“无意的”,但面对这种有可能会对进攻球员造成巨大伤害的危险动作,当值主裁竟然只是轻描淡写地出示黄牌,仿佛在说:“孩子嘛,踩两脚又不会死。”

这种纵容无异于给暴力足球颁发许可证——毕竟废掉对手核心的成本,不过是一张黄牌而已。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哪个技术型球员敢大胆做动作?哪个俱乐部敢放心培养新人?我们的联赛就是这样保护天才的?这种判罚标准,是不是与国际足联近年来不断鼓励进攻的判罚思想背道而驰?

而且往人性的阴暗面去想,假如对危险动作的界定和判罚,都不看动作本身而去纠结于主观意图的话,如果有人假装无意动作来废人,怎么办?

如此和稀泥式的判罚,只会进一步助长歪风邪气,导致中超联赛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国足对阵沙特的关键一役,林良铭是怎么被罚下场的都忘记是吧?

图片

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年轻球员要么选择躺平保命,要么被迫加入“脏活大师”速成班——毕竟在进球不如废人抢镜的赛场,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当18岁的王钰栋被32岁老油条“上课”时,我们的裁判组似乎总在实践某种行为艺术:既要维护比赛“流畅性”,又要体现“人情味”。结果就是技术流球员成了人肉沙包,暴力美学成了主流审美。这种逆向淘汰机制下,中超技战术水平停滞不前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钰栋这次的遭遇,再次说明了一点:我们不是没有好苗子,而是缺乏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土壤。当日本足球用20年建成亚洲第一青训体系,我们却还在为“该不该保护年轻人”争论不休。更可悲的是,某些从业者似乎患上了“天才恐惧症”——自己培养不出,就要毁掉别人家的。

图片

在文章的结尾,让我们再回味两个细节:王钰栋受伤后第一时间安慰球迷“伤势不重”,而郑凯木的微博至今未公开道歉,最后一条内容是感谢沧州结清了他的欠薪,确实非常黑色幽默。

这或许就是中国足球的AB面——一面是新生代球员的格局与担当,一面是老江湖们的麻木与傲慢。

当18岁少年不得不为32岁前辈的肮脏动作找借口时,这个联赛的救赎之路,恐怕比打进世界杯还要漫长。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