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咖啡产业以独特的东方韵味走向世界,2024年产量超14万吨,咖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
2.除了咖啡,云南还是我国花卉主产区,2024年产量达206亿枝,直接从业人员达38万人。
3.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护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纪委监委聚焦咖啡产业链强化监督检查。
4.由于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助力,各地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如山东省枣庄市纪委监委围绕石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全周期、全链条监督。
5.同时,各地立足自身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从小粒咖啡到咖啡产业链……特色产业延链增效
继续把王牌打好
云南咖啡正以独特的东方韵味,向世界递出中国咖啡名片。图为云南普洱咖农采摘咖啡鲜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纪委监委聚焦咖啡产业项目资金使用、惠民政策落实、村集体资产管理等领域,深入一线查找问题。图为该区纪检监察干部深入思茅港镇那澜村向群众了解咖啡种植相关情况。夏增雯 摄
“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这是云南的特色产业,是通过你们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独特文化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本地产的茶很多,当年就是茶马古道,中药材历史悠久,小粒咖啡很好喝,还是橡胶主产区,有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坚果……这些特产都是你们的王牌,要继续把王牌打好。”
从贵州侗乡的蜡染到云南丽江的花卉,再到云南的小粒咖啡……特色产业延链增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
鲜切花产量世界第一、小粒咖啡走向国际、文旅产业人气旺……继续打好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这张王牌
春光明媚,咖啡果香。这一季的咖啡鲜果采收已经进入尾声,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岛河村迎来了不错的收成。该村是普洱市最早种植咖啡、种植面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全村咖啡种植面积3.6万亩,村民7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周边的咖啡产业。
“这一季咖啡鲜果收购价涨了不少,均价从每公斤4元多涨到了8.5元。全村现在种植了3.6万亩,平均算下来有800公斤的亩产,每亩直接增收3000元左右。”南岛河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开顺介绍。
普洱市是云南咖啡的重要产区,全市咖啡种植面积已达67.9万亩,年产量5.57万吨以上,是中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主产区之一。“这几年政府大力支持咖啡产业的发展,多个咖啡庄园入驻我们村,咖啡的产量、产值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今年咖啡生豆的采购价已超过每公斤60元。”李开顺说。
得益于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且弱酸性等地理环境优势,咖啡在云南扎下了根,成就了云南小粒咖啡。截至2024年底,云南咖啡种植面积超120万亩,年产量超14万吨,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
云南咖啡代表中国,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据昆明海关统计,2024年云南咖啡出口量达3.25万吨,同比增长358%,主要出口至德国、荷兰、美国、越南等地。中欧班列也助力云南咖啡出海,让欧洲咖啡客户下订单后15天内即可收到货物。
除了咖啡,云南还是我国花卉主产区。位于昆明市滇池东岸的斗南花市被誉为“亚洲花都”,117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每日在这里完成交易。2024年,云南鲜切花产量达206亿枝,从事花卉种植、分拣包装、物流运输、鲜花电商等行业的直接从业人员达38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超过100万人。
“美丽产业”,正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2024年,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95万亩左右,农业产值达48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400亿元。花卉产业每年带动19万户花农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辐射带动100多万人就业创业。
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也是云南的特色产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形成了集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三七中医药全产业链;在丽江市,历史悠久的丽江古城里,民宿、旅居、旅拍、乡村旅游等多业态正加快发展;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惬意自在的安然生活和健康养生的特色活动,长期旅居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大约有2万人,“新大理人”超过30万人……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土特产”变成“金扁担”,正在创造更多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云南咖啡之所以能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在国际上闯出一片天地,与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密切相关。
种了近30年咖啡,云南的咖农周三亲历了这个过程。“最开始一公斤鲜果就1元多钱,而且只有卖鲜果这一条路。当时咖啡加工设备都要从国外进口,价钱比较贵,只有少部分的工厂能用上。就算能加工成咖啡生豆,收购的厂商也比较少,烘焙厂商我们这边几乎没有。”周三告诉记者。
为摆脱低端产业链和原料供应者的身份,云南咖啡积极转型,走精品化路线,在咖啡品种选育、种植管护和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环节持续提升。如今,云南咖啡出口均价较10年前大幅提升,精深加工率从2021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80%,其品质也得到了星巴克、瑞幸等知名咖啡企业的认可。
2024年10月,星巴克宣布中国内地门店经典浓缩咖啡将全部拼配云南咖啡豆,并销售单一原产地云南咖啡豆。“经典浓缩咖啡是星巴克最知名、最经典、用量最大的一款咖啡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云南咖啡豆的产量与质量都达到很高的水准。”星巴克全球执行副总裁兼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说道,将云南咖啡豆拼配进所有星巴克经典浓缩咖啡是个了不起的里程碑。
周三如今种植了80多亩咖啡树,得益于当地日趋成熟的产业链,他的种植园已经能实现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现在当地的咖啡采购商、烘焙厂很多,我今年烘焙出1吨多咖啡豆,自己卖一部分,每公斤160元,剩下的卖给其他供应商。”周三说。
当云南咖农在分享收获的喜悦时,江苏省昆山市的咖啡烘焙基地里,部分云南咖啡豆经过烘焙后出口至欧美、东南亚等地区。昆山不生产咖啡生豆,却凭借自身优势吸引了大量知名咖啡企业入驻,形成生豆大宗交易、物流配送、成品咖啡分拨等贸易集群,占据全国60%的生豆烘焙量和60%以上进口量。
据了解,云南咖啡与昆山咖啡产业形成了“产地+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昆山通过举办国际咖啡产业展会等系列活动,邀请云南普洱、保山、怒江等产区的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云南咖啡的全产业链条,促进两地企业对接。此外,昆山依托亚太咖啡生豆分拨中心,为云南咖啡豆提供高效物流支持,降低企业成本。
近年来,各地立足自身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巧妙融合侗族音乐瑰宝与现代文旅理念,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以“侗歌”为灵魂、“文旅”为载体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围绕苹果产业,甘肃省天水市建成果汁、苹果脆片等精深加工企业,由单一加工向多样化加工转变,2024年底,花牛苹果面积78.9万亩,年产量193.6万吨、产值54亿元;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做足“海”的文章,拥有各类海产品加工企业38家,各类海产品“游”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建了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了33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18万亿元。
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做实做细监督,推动特色产业稳定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云南省纪检监察机关聚焦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护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丽江市,古城区纪委监委紧盯辖区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这一特色产业,“全链条”监督为花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紧盯花卉产业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政策落实、联农带农等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头、园区大棚、合作社等基层一线,走访产业基地、所属社区、花卉工人,以拉家常、同体验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推动各类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古城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黄美表示,该区纪委监委严肃查处在服务花卉产业发展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及在涉农项目申报、资金分配等环节吃拿卡要、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以铁的纪律护航花卉产业有序发展,助推花卉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为了更好地推动咖啡产业蓬勃发展,普洱市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咖啡产业链强化监督检查,推动解决制约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思茅区纪委监委聚焦咖啡庄园建设,对职能部门履职情况及项目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嵌入式”的监督。紧盯项目推进、干部作风、企业诉求、政策落实等方面,做到一家家企业实地走访、一个个问题推动解决,让一度影响咖啡庄园经营发展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2024年,云南吸引了近400万名旅居客,旅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擎。大理白族自治州拥有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一系列资源,旅游业从“观光型”向“沉浸式”转型,带动民宿、手工艺等产业链延伸。
该州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自身职能职责,聚焦文旅项目推进、旅游安全、服务保障、消费环境等重点内容靠前监督、精准监督,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为全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漾濞彝族自治县等三县纪检监察机关紧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绿化、道路和农村供水保障等“小微工程”建设项目,坚决查处违规干预插手、承揽项目,搞暗箱操作、内外勾结、套取资金、权钱交易等问题,同时加强类案分析,做实以案促改促治,保障乡村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廉洁高效,让旅居产业成为“阳光产业”“幸福产业”。
在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助力下,清风为伴产业兴的故事在各地不断书写。山东省枣庄市纪委监委围绕石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全周期、全链条监督,助力石榴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辽宁省丹东市纪委监委紧盯草莓产业种、产、销,全链条、各环节跟进监督、精准监督,着力解决制约特色产业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湖南省汝城县纪委监委聚焦小黄姜产业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开展监督的同时,推动小黄姜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本报记者 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