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体验南海神庙非遗波罗粽,是粽子里加了波罗?

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搭乘地铁来到广州黄埔,在南海神庙站下车,探秘南海神庙。刚到游客中心,就被旁边的非遗传承工作室所吸引。开始还以为这里就是景区入口,买票时才知,原来是体验当地非遗文化的地方。

图片

图片

图片

见门口有“彩姐波罗粽”的招牌,铁门上还绑了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有热粽(可即食)”。因为已到午饭时间,对粽子这种食物也有些偏爱,所以这个牌子很有吸引力。

走进大门,院内有两棵古树,并排而生,不认得是什么品种,也忘了打听。在这两棵树的前面,立了一块黄腊石,上面刻着红色的“姻缘”二字,很有氛围感。四周则挂满了祈福的飘带,估计都是求姻缘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波罗粽有咸、甜两种,因为更喜欢咸口,就要了一个咸肉绿豆粽,坐在姻缘树下慢慢吃着。和嘉兴肉粽不同,粽子里并没有吃到大块的肉,只有脂肪的香味,绿豆也不是绿的,而是黄色的。后来向老板求证,原来加入的是提前几天腌制好的肥肉,煮熟后便化为肥油与糯米融合在一起,绿豆已经去皮,所以看着是黄色的。

甜粽子添加的是红豆沙,另外在糯米中加了枧水,所以也叫枧水粽。枧水呈碱性,主要作用就是用来中和酸性,传统是用草木灰熬成。因为胃口有限,这次未能品尝。

图片

图片

制作波罗粽的习俗来自波罗诞,而波罗诞其实就是南海神诞,当地人习惯把南海神庙称作波罗庙。至于为啥这么叫,后来在南海神庙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答案。相传波罗国(古印度)有一船员携波罗树种于庙前,错过了登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船远去,后来在庙中去世。后人按其生前举手望船归状,塑像祀于庙中,并封为“达奚司空”,俗称“番鬼望波罗”,神庙因此被称作波罗庙。

波罗诞庙会最早出现在宋代,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一日到十三日举行,已经延续了上千年。明清时期,因规模越来越大,村民都忙着去卖波罗鸡,没空招待逛庙会的亲友,就事先做好大量的粽子,供亲友自行享用,这便是波罗粽的由来。

2012年12月,陈彩玉被认定为“波罗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门口的彩姐波罗粽招牌正是由此而来。所以,这波罗粽和波罗并没有关系,而和南海神庙有关。据说那位古印度船员种下的也不是波罗树,而是波罗蜜树。

图片

图片

村民在庙会上出售的波罗鸡,并不是真正的鸡,而是一种工艺品,用黄泥、鸡毛、彩纸等扎制,只能看不能吃。因“鸡”和“吉”同音,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游人在祭拜南海神时,都会带上几只回去。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