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区的盘山风景名胜区
景色秀美、苍翠挺拔
每天都迎接着八方游客
游客在天津市蓟州区盘山景区游玩。
位于蓟州区西北方的盘山,似一条巨龙盘桓于京东津北,素有“京东第一山”之美誉。这里的文化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是佛家文化与皇家文化共融的旅游休闲胜地。
即将到来的“清明”和“五一”假期,盘山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初进山门时,人们总就会被壮美景色吸引。
清朝乾隆皇帝曾先后巡幸盘山32次,留下了1702首歌咏盘山的诗作,并发出“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
盘山不以陡峻著称,但风景秀美,人文鼎盛,是天津辖域内自然禀赋优越、文化积淀深厚、遗产类型丰富、人文景观独特的区域,是天津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
如果把盘山置于传统文化语境,指涉的是一个包含了多种文化形态的实体空间,也是一个经历漫长时间演变具有强大包容性的文化意象。因此,对盘山历史文化的研究,不能囿于狭隘的地域范畴,也不能局限在单一学科。
这片山林和其遗产可以指向自然与人文层累互动的经典话题,对于观察古代山林传统的演变和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进而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样本。
《三国演义》第33回里讲,公元207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蓟州),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天津这块地盘呢?他们到了蓟州,正值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行军很困难。这时候曹操在无终山找到了一个当地人叫做田畴的给当向导,这个田畴就选择了一条小路, 这条小路以前是一条道路,但是已经断绝交通很多年了,不能通过了,但是“尚有微径可寻”,在荒废的道路上还将就着能过人,就是这样一条被人们忘记了的废路,田畴将曹操的大军带出了无终山,登上了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八月,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与袁氏残余势力仓卒迎击。
曹操登高瞭望,见乌桓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乌桓军立足未稳之机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事后,曹操要奖赏我们天津蓟州的这个田畴,但田畴不受,仍然隐居于这无终山之中。为了弘扬田畴的事迹,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田盘山”,后来简称盘山。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府、县官员的保荐下,吴承恩在48岁这一年成了“岁贡生”,在他已经对仕途心灰意冷的时候,反倒让他去做官了。
吴承恩乘车到了北京,到了吏部的“文选清吏司”,把写有爷爷姓名、父亲姓名、籍贯、职业和自己姓名的名帖奉上,再附上国子监出具的岁贡文书、证件,填表登记,通过了面试。主官告诉他,现在无职务官缺,你先等等。结果,他在北京一等就是半年。
▲吏部文选清吏司之印
他感到憋屈,写了一首《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寄给自己的好友。大概意思是说:
人世间的各种滋味我都尝够了,这退隐后那悠闲自在的心境又被打乱,这岁贡生是让我像鹓鸟一样排列在官员行列。
纵然是这样,还不如像东方朔一样去长安讨饭吃。这未必比在家的书房里,嘴含着毛笔写书作文好到哪去。
吴承恩天性好动,越等越烦,他是坐不住了。于是告诉房主,有人送来文书呀、信件呀,您就替我先收下,保管好,自己就外出了。
他外出会到哪里去呢?他开始在京津一带巡游,要要找一些编写《西游记》的素材,转了北京,又转了京东第一山——现在的蓟州盘山。
▲盘山
根据刘鉴唐、焦玮先生所著的《津门谈古》书所说,吴承恩在盘山获得了很多《西游记》的创作素材。例如:
天津蓟州有一座山叫做嶕峣峰,在盘山古寺“上方寺”的西面。山上有一座突出在山顶的巨石,远望像一个鹅卵,山石的两壁相对,就像有人用巨大的斧头凿切的一样,这石缝下面有一个山洞,名字叫做“白猿洞”。
而《西游记》第一回描写孙悟空出世的时候是这样写的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传说孙悟空就是从这个石头缝中诞生的。
康熙二十六年,也就是1687年,洪昇用了几年的光景写就了《长生殿》。从他的父亲遭受诬告被抄家之后的大约6、7年光景,他一直接受张霖的邀请住在问津园,并在这期间,完成了《长生殿》。
▲《潞河督运图》中的天津
后来,洪昇因为惦念家中父母妻儿,从张霖的问津园告辞回家乡。但他出来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到老家钱塘,而是先到北京看望了老师、朋友,接着像很多文人游历一样,租了一头毛驴,由脚夫牵着,骑着毛驴上了天津盘山。
▲天津盘山
这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的春天,这是洪昇第一来到天津盘山。他到了天津盘山,急着忙着就到了盘山“盘谷寺”,去见到老朋友智朴和尚。
二人相见很是欢喜,连夜畅聊,而洪昇却是道不尽的苦水。为了让洪昇消解心中的不悦,智朴和尚就安排由僧人石林带着洪昇游览天津盘山。
洪昇在石林的陪伴下探奇峰,走小径,看着奇峰林立,三盘暮雨的景色,登上盘山的主峰挂月峰,仔细研究过八角十三层的定光佛舍利塔后,眼望脚下的紫盖峰、自来峰、九华峰、舞剑峰在那云海中漂浮,触景生情。
▲天津盘山挂月峰
洪昇写了一首《登挂月峰寄朱竹垞检讨》诗:
五峰各各竞秀,挂月一峰独尊。
仰视浮图天近,俯窥下界尘翻。
蓟辽故国东镇,山海中原北门。
恨不携君共眺,临风长啸云根。
这首诗,前面的两句描绘的是景致,后面写的是盘山的历史和自己的心情。
洪昇走过松鼠峪、小龙潭、到鹰岭,在三潭的水边休息。看着阳春三月盘山的桃花、杏花、梨花漫山遍野,花瓣随风飘落,满地如花雪,心情也变得舒朗起来,于是他用诗词记录自己的心情:
山行十余里,忽闻泉活活。
澈底漾金沙,跳波溅银沫。
纤麟碧可数,弱藻绿堪掇。
卷衣濯且浴,洗心洞以豁。
此水万古清,其根出云末。
(《盘泉诗 名胜•泉》)
洪昇挽起袖子在潭水边洗洗手,不禁被大自然的洁净所感动,他一下子跳到水中,噼了噗咚,和这清冽的潭水来了一个零距离接触,洗了个很神圣的凉水澡,他要荡去一身的晦气,洗心革面。
洪昇在这次登天津盘山以后,又有两次到盘山。
一天夜晚,月亮转过了半座山,洪生还是心忧忧而难以入睡。夜晚,欢叫一天的百鸟歇息了,安静的禅房却是撩动着洪昇的思绪。
他在《谢寄黄精诗》中写道:
短发秋来白渐生,
虚劳开士寄黄精。
草根难与人愁敌,
朝见三茎莫五茎。
▲黄精,盘山上生的一种药草
从诗中“短发秋来白渐生“一句可以知道,从春至秋,在天津盘山闲居,这时候,洪昇已经45岁了。
安静的夜晚,体味着前半生的蹉跎和艰辛,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除了做官,出路有限,面对蹲大狱以及被除去监生名衔的羞辱和未来的出路,他的心在茫然的黑暗中挣扎,他甚至在犹豫着是回杭州与家人团聚,还是出家做和尚。
在智朴和尚编撰的《盘山志•建置篇》中的一首诗,记录了最能反映洪昇第一次在盘山的心迹:
苦为尘情累,蹉跎逾半生。
譬如蜘蛛网,吐丝自缠莹。
家食不自给,误入长安城。
僶俛从时趋,面热中愤盈。
学殖渐以堕,神智昏如醒。
世俗憎兀傲,遂为祸所婴。
吾师契真智,心源湛虚明。
卓锡猛虎避,咒水神龙行。
冀垂慈悲念,鉴兹归依诚。
眼瞙籍金锟,回光豁我盲。
洪昇在这次登天津盘山以后,又有两次到盘山,前后在盘山留下诗词36首。
山水、诗意是蓟州清代园林的主题,著名的静寄山庄就坐落在盘山脚下,也是清朝乾隆皇帝在蓟州建设的五座行宫之一。
静寂山庄四面芙蓉遗址
清朝乾隆钦定《盘山志》记载:“盘山行宫居山之午方,前岗如屏,后障如扆。自玉石庄迤逦东达缭垣之南。垣叠以纹石,周遭十余里,随山径高下为纡直。”
清朝道光年间沈锐编著的《蓟州志》也记载:“盘山行宫,在盘山下玉石庄东,乾隆九年,臣工以盘山为銮舆由山海上陵寝之道,宜创筑殿宇,以为岁时驻跸之所,随蒙愈允,告成后高宗纯皇帝题曰静寄山庄。”
这些记载是说,盘山行宫被乾隆皇帝命名为静寄山庄,在盘山的南麓,前有屏后有靠,在玉石庄的东边,整个山庄建有十余里的黄色纹石的围墙,随山势萦绕周间。
盘山行宫始建于清朝乾隆九年,即公元1744年,离现在已经281年了。最初目的是为了乾隆皇帝到遵化的清东陵和盛京(今天的沈阳)祖陵祭祖,在佛教名山盘山脚下建设行宫,以便于乾隆皇帝驻跸休息。
静寄山庄遗址乾隆题“蛾绿”石
据清朝同治年间绘制的《盘山图》描绘,静寄山庄,既是行宫的总称,又是行宫大宫门内的主要建筑的称呼,当时正殿悬乾隆皇帝所书“知乐仁处”匾,这里是乾隆皇帝驻跸之时处理国家政务的地方,遗址就在原市公用局疗养院、今天的静寄山庄酒店院内。贞观遗踪,在山庄西北角,石壁上有乾隆皇帝所书“贞观遗踪”,石上平坦处建有“沧浪亭”,附近有进水门。
众音松吹旧址眼睛湖
乾隆皇帝对静寄山庄内的各个景观都留下了诗文,表现了他对山水人文的独特认知。乾隆在《御制静寄山庄十六景记》(载于敏忠中《日下旧闻考》)中认为“静寄,夫静者山之体,其寄於天地也.恒得常焉。人生而静,则静亦天之体也;而恒不得其常者则其寄盖不如山也。”“余以是取名,其亦所以自警也。”
这是说,他之所以把行宫命名为静寄山庄,是将自然之静和人生之静,都寄托于天地、山水之间,表现出了一种人生的豁达和自信。他先后25次驻跸山庄,并经常在这里接见大臣,处理朝政。他的《静寄山庄》诗写到“秀木千章荫,疏峰四面罗。经营成不日,半奂咏卷阿。藻绘无需急,林泉岂在多。肯堂尊祖俭,色养奉慈和。绕砌栽红药,开畦灌玉禾。万源归静寄,隔岁一相过。”描写了山庄景色和对山庄的喜爱之情,更表达了他要遵从祖制崇尚节俭、勤勉从政的愿望。
到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以后,清代皇帝不再来静寄山庄。道光十一年(1831),裁撤盘山行宫,所有陈设运往热河避暑山庄。民国年间,军阀胡景翼部为筹集军饷,以卖官产为名,伐松拆屋,同时山庄的看守园官也争相抢夺。就这样,200多年的名胜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日军侵华时期,多次扫荡盘山,静寄山庄山庄被夷为一片瓦砾。如今,虽然寂静山庄已消失,但一些遗址尚存,山水诗意还在,自然人文历史已经融入绿水青山之间。
今日的静寄山庄酒店
位于盘山莲花岭北的翠屏山下的天成寺,旧名福庆寺,宿传为唐建,现有辽末重修的“古佛舍利塔”坐落在山谷间大平台的西北角。天成寺大殿西侧,飞帛涧旁,紧邻崖壁。
天成寺山庙门殿和其它庙不一样,可能地方小原因,弥勒佛居然是个根雕,两边四大天王绘画上去,并不不多见,庙内供奉为三圣殿,殿内罗汉也是其他地方不多见的,有降龙、伏虎、睡梦等罗汉,也有达摩等像,很传神,最值得看的是庙旁有一个舍利塔,内有3万多个舍利,是古老的文物。
天成寺舍利塔,又名古佛舍利塔,始建于唐,重建于辽天庆元年~十年(1111~1120),明崇祯年间重修,1942年为日本侵略军焚毁,1980年修葺添配铜铎和塔刹。塔八角密檐13层,通高22.63米。每个檐角悬挂铜铎,共104枚,风吹铃响悦耳。塔基以花岗石须弥座和三层砖雕仰覆莲花构成。塔身南面开矩形门,内置佛龛;东、西、北三面设砖雕假门;四侧面浮雕假窗。其上置斗拱,转角柱头单抄单昂五铺作、柱间补间斗拱出斜拱,均为仿木砖雕。上承高大的13层密檐,砖叠砌法,出檐逐层递收。塔身及出檐外沿,均微向内幽页,造型秀丽、端庄。塔通体饰淡黄色,与天成寺、翠屏峰交相辉映。
天成寺舍利塔旁有数座石刻碑幢,其中有一座刻有悉昙梵字的“大朝丁酉”经幢,现位于塔4方形台基的西南角。“大朝”是蒙古立国之初在北方的汉语称呼,直至1271 年才为忽必烈改定的“元”所取代,“大朝丁酉”为1237年,上距金亡仅三年,但盘山所在的燕、蓟地区早在1215 年即被蒙古控制。
据考证,这座幢造刻于金元交替之际,仍用悉昙梵字书写真言,是唐辽以来盛行的梵字书体在东亚大陆北部的绝响,在国内大朝文物遗存中更显珍贵。在这座幢上刻有七种真言(轮),这种集于一幢的情况也是历代鲜见,这可能和这座幢(灵塔)所奉之鉴公有关,也体现出当时北地佛教的时代特征。幢为寺首座云峰所立,刻工为燕京匠人刘本契,又有百余门资僧及世俗官民各界千余人参与立幢,足见金亡之后这个地佛事之不衰及寺院与燕京联系之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