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议题之一。
近日,美国五角大楼负责东亚事务的前副助理部长迈克尔·希弗在《金融时报》撰文,呼吁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明确向中国大陆“摊牌”,他认为对台湾省的“战略模糊”政策已经不再管用了。
希弗的这一言论不仅反映了美国内部对台政策的分歧,也再次将台海局势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对中美两国在军事、外交上的博弈,这一问题关系到台海未来的走向,也关乎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
战略模糊与中国大陆的“灰色地带战术”
希弗的观点聚焦于美国长期实施的“战略模糊”政策。
他认为,这一政策的时代已经结束,因为中国大陆正在通过多维度的综合策略改变台海局势。
所谓战略模糊,是指美国同时维持“一个中国”政策与对台的防卫支持,既承认中国大陆的主权,又向“台当局”提供军事支持以维持威慑力。
然而,随着中国大陆实力的增长,以及针对台湾省的“灰色地带战术”的实施,这种立场正变得愈发难以维持。
我国近年来在台海的实际影响力已经显著增加。
军事上,解放军开始频繁在台海周边进行军事演习,以展示逐步形成的区域拒止能力。
此外,两岸的经济关系也愈加紧密。
根据国台办3月12日的数据,2024年两岸贸易额达到2929.71亿美元,同比增长9.4%。
仅2025年的前两个月,两岸贸易额就已高达4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8.8%。
其中大陆对台出口112.45亿美元,自台进口319.31亿美元,分别增长8.4%和8.9%。
就此可以看出,两岸的经济往来呈现出一种有来有往,相互影响的关系。
另外在国际上,多国表态支持中国完成统一。
今年一月英国《经济学人》和外国智库洛伊研究所,系统分析了联合国成员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后,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目前,至少有89个国家明确表态,既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又支持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努力。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报告注意到,这些国家并没有规定这些努力必须是和平的。
实际上,早在2024年9月,中国与53个非洲国家签署的《北京宣言》就已经省略了“和平统一”一词。
非洲国家的措辞也变成了:“坚决支持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所做的一切努力”。
可以说,在维持不擦枪走火的前提下,我们已经为统一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美国战略模糊为何走向失效?
此外,战略模糊政策之所以难以维持,主要原因在于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
冷战时期,美国在台海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其航母战斗群能够轻易遏制解放军的行动。
但目前,中国的军事能力已经取得跨越式发展。
解放军装备了东风-21D、东风-17等“航母杀手”导弹,对美军在第一岛链内的航母形成强大威胁,同时通过扩大军演规模,不断展示出对台周边空域和海域的控制力。
与此同时,美国在台海的军事部署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尽管美军持续对台出售先进武器,如F-16V战机和“爱国者”导弹系统。
但这与解放军背后建立在自主研发下的强大军工体系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且不说羸弱的台军,即便是美国,这些年在对上解放军时也有所收敛。
比如055三舰队在澳洲周边海域的合法演习,直到环澳游结束,周围的美海军基地都异常安静。
因此,希弗认为,美国的战略模糊过于依赖军事威慑,已经无法应对中国大陆的综合策略。
他建议美国转向战略清晰,即明确告知中国大陆,通过武统将遭到“强有力的回应”,从而试图再次巩固美国的威慑力。
然而,这一建议是否现实,答案不言自明。
迈克尔·希弗的“摊牌”建议能否奏效?
希弗的“摊牌”呼吁看似强硬,但其实存在诸多隐患。
首先,战略清晰意味着美国将直接触碰中国大陆的红线,这可能导致台海局势全面升级,甚至引发中美军事冲突。
中国外交部已经多次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外部势力支持“台独”分裂活动都会遭到“坚决反制”。
至少就美媒明面上的报道而言,特朗普多次表达出对“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回避。
可见,美国目前还不想直接挑起军事冲突。
其次,美国内部对战略清晰的意见并不一致。
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曾警告,美国过度干涉台海问题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这一观点,至今在美国国内,仍然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是否有能力在台海问题上长期维持对中国大陆的强硬立场,也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近年来,美国的全球战略资源已经被乌克兰危机、欧洲安全问题等分散,难以集中应对台海局势。
近年来,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动作表明,其更关注台湾的经济价值,而非长期保护其安全。
结语
希弗的“摊牌”建议虽然试图为美国找到新的应对策略,但现实的局限性让这一方案难以奏效。
无论美国是否调整战略模糊政策,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都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