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有一部戏,就是既不是金庸也不是古龙,反而灵感追溯了千多年前的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拍出了一条不同于同期武侠,探讨人性的暗黑版《桃花源记》,名字叫做《魔域桃源》。
今天网络上有一些人,为了博取流量,黑化桃花源,把它形容成人间炼狱,其实还是小道了。倒不如这一部爱恨交织的《魔域桃源》,说的是恩怨情仇,比的是武功高下,其实,故事里所有的风起云涌,无不被人类最古老最隐秘的欲望所牵动。
当年武陵人捕鱼为业,意外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最终成为一帮想脱离世俗的人,追寻的目标。可惜,哪里又能找到。
徐克在《东方不败》里借助任我行之口说到:“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而这部戏则因为长度,则更加丰满。但是结局很多人接受不了。太压抑了。不过今天回过头来再看探讨人性上,导演和编辑是一点都没有心慈手软啊。
1984年,香港tvb风头正劲,武侠剧基本是金庸和古龙,金庸的所有小说都在陆续拍摄,而古龙则基本上选择楚留香和陆小凤。其实按理说已经算是非常丰富了。
但是《魔域桃源》就如同亚视拍摄的《琥珀青龙》一样,真的比较异类。
光看片名还以为只是那种玄幻色彩浓重,妖魔鬼怪乱窜的粗糙制品。你也知道,当年天马行空的香港,拍起东西来,只管有没有观众,哪里管你多少思想和回味。不是剧本出众就是演员出众。
这部戏的主角应该是双主角结构,刘德华和吴启华算一正一邪两个男主,而赵雅芝则是被称为魔女,为什么说是两个双男主角。也是当初刘德华算年轻小生,还不是特别大的明星,在发哥四哥面前只能演小弟。而这一次看着给了他一个主角,却非常不讨喜。反而是吴启华,居然有帅过刘德华的趋势。
而女性角色,赵雅芝当时跟汪明荃是无线两大花旦,两人谁也不让谁,这部戏赵雅芝不但是女主,而且名气显然比刘德华和吴启华大的多。
二人演绎情侣,说实话,也算当年赵雅芝年轻,尽管比刘德华大,但是还比较般配。
等内地播放的时候,其实他们的名气已经提升了不少,而吴启华则一度走下坡路,多年后凭借张无忌再度翻红。
剧中正邪分得很清楚,武当派为什么要打魔域桃源里的邪派,好像不需要怎么交代,这就是老观念,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在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曾经给过一个结论,人除了基因遗传,行为标签也会遗传给下一代,所以那个法官告诉强盗,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强盗的儿子永远是强盗,所以强盗不服气才把二人调包。
同样这部电影里,正派永远是正派,邪派管你做不做坏事,遇到了就得挨打。这不需要理由,但是又那么霸道,不讲人情。
魔域二当家傅千石所说的一切血腥事件都是以讹传讹――亦把桃源讹为魔域,那么名门正派对魔域的仇恨实在没有根据。阶级的产生,就有了鄙视链,这个东西恐怕要消除还得经历很长的时间,也未可知。
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武侠剧,演员的表演很出彩,尤其是慕容白这个角色吴启华演的很出彩,刘德华的演技也不错,赵雅芝还没有到白娘子和戏说乾隆事情的程式化表演风格,总之都还对得起演员二字。虽然两个男演员经验并不丰富,反而有很多惊喜给到我。
在我们还在讨论,人世间到底有没有桃源的时候,这部戏已经在质问我们向往的桃源到底是世外仙境,还是人间炼狱,反过来说,就是你诅咒他人下地狱的同时,自以为自己生活中的人世间,何尝不是真正的地狱呢?
魔鬼之地还是世外桃源?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指的却是同一个地方。太讽刺了吗?其实不是,这就是编剧想表达的是一个十分有深度的哲学问题,是启发人类思考的一部电视剧。
如果你撕开武侠的外衣,这部戏,充满了禅意,人是佛,佛是人,人也可能是魔,全在一念,天地和地狱都是人性也使然,本剧当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蛋。人性是多元化的,是复杂性的。每个人都有着多重的面具,天使魔鬼的集合体。为善做恶一念之间而已。
所以当年黄霑写的《正邪难分界》,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本剧是国内基本少有,坏人活下去,好人命不长的定位,但是却暗和民间说的,好人命不长,祸害六千年。但是编剧真的是要告诉我这个道理吗?我个人倒是不这么认为。
有人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认为这部戏太压抑,完全不考虑观众的感受,大团圆的结局,变得无比悲催,这正是本剧的高明之处。
刘德华演的傅青云虽然了死了,但是却比活着慕容白更幸运,因为在死之前他懂得世界本无路,走的人多了才有路的道理,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桃源,桃源还是魔域,在人心自求,而不是外在寻找。
慕容白最后被楚烟寒关起来,一起远离俗世的争吵,他可能会备受煎熬,但是却是他最好的归宿和惩戒。
但是唯一流传这个故事的唐琪,是不是也算另外一个心魔的传播者呢?她的讲述听众或许很多,但是每一个人,最早理解和勾起的心思则不一样,所以下一个傅青云和慕容白依然会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