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人机固定机场在电网系统的加速落地,让输电人实现坐在办公室就把输电线“巡了”的梦想。
2.江苏方天公司研发的无人机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底座,实现了无人机设备的标准化接入和远程控制。
3.通过“单兵+固定机场”协同方式,巡视周期已从3天1次缩短到1天1次,提高了巡检效率。
4.除此之外,AI技术的应用让无人机电网巡检变得更“聪明”,解决了“巡检难”“识别难”和“决策难”三大问题。
5.目前,江苏电网已部署了297台固定机场,未来将部署超过3000台固定机场,进一步推动电网设备运检的智能化转型。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
电网系统中有这样一群人,因为长期在户外跋山涉水,走线、巡线、检线,他们被称为电网里的“泥腿子”,这就是输电人。一直以来,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坐在办公室就把输电线给“巡了”。如今,“无人机固定机场”在电网系统的加速落地,让他们的梦想不再遥远。
3月26日下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位于江苏南京的国家电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以下简称“江苏方天”),看到了“无人机固定机场”智能巡检系统,这个电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所谓“无人机固定机场”巡检,就是指将电网巡检无人机安置在输配电线路一定范围内的固定位置,通过远程操控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在电网系统中,无人机自主巡检已广泛应用。但传统的无人机巡检只是解放了工作人员的双手,“泥腿子”们还是要到巡检现场。“无人机固定机场”智能巡检系统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江苏方天长期从事无人机巡检的相关研发,记者在该公司看到,工作人员只需在办公室点点鼠标,确定巡检任务,通过电脑远程发出巡检指令后不一会儿,设置在输配电线路附近的“无人机固定机场”就开始了自主巡检工作,并即时回传相关信息,全程无需人为干预。
孟悦是江苏方天无人机中心的工作人员,她向记者介绍,这个“无人机固定机场”智能巡检系统以公司自研的无人机公共服务平台为底座,融合了边缘智能驾驶、集群协同调度等多项技术,实现了无人机设备的标准化接入和远程控制。“这样,我们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随时查看多台‘固定机场’的现场实时作业情况,人员到巡检现场次数减少了,工作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孟悦说。
“从前,巡线工人都是站在电网杆塔下,用望远镜巡检线路,或者直接爬上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塔进行巡检。”作为江苏方天“无人机固定机场”巡检系统的研发人员之一,黄祥经常会到一线作业现场收集业务需求、做产品测试。他说,无人机把“泥腿子”们的眼睛带到了天上,让他们站在地上就可以看塔尖上细小的销钉、弹簧垫片等零件,“无人机固定机场”则真正解放了他们的双腿。
2024年12月,位于南京市的江宁固定机场示范区正式投入运行,上述系统在提升巡检效率方面效果显著。孟悦告诉记者,以I类输电线路为例,通过“单兵+固定机场”协同方式,巡视周期已经从3天1次缩短到1天1次。
相关数据显示,江宁固定机场示范区的机场利用率达95%,周期性任务饱和度达83%,机场日均有效作业时长达8小时。目前,江苏电网已部署了297台固定机场,未来,全省将部署超过3000台固定机场,进一步推动电网设备运检的智能化转型。就在2024年,江苏电网共开展输配电无人机巡视杆塔216.5万余基次,飞行里程达到23.3万公里,相当于绕行赤道近6圈。
“无人机固定机场”智能巡检在电网系统的加速落地,实现了电网巡检作业方法从“人工为主”到“机场自主”的转变。AI(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则让无人机电网巡检变得更“聪明”。
传统的“人工+无人机”的电网巡检模式存在着“巡检难”“识别难”和“决策难”三大问题。对此,江苏方天基于自身在电网领域的样本数据积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研发了多套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让AI为无人机“开挂”。
以无人机巡检图像识别为例,孟悦介绍,相关AI算法被直接部署在无人机上(边端),可以实时检测安全违章行为并上传到后台。针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后台算法会对图片进行疑似缺陷识别,工作人员再对上述疑似缺陷进行二次确认并归置到样本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样本归集+算法迭代’的良性循环,从而解决了‘识别难’的问题。”
据了解,2024年,江苏方天的输配电算法总计识别图片达1200万张,总体识别准确率达85%。目前,该公司的人工智能算法应用成果已在电网输电、安监、基建等10余个场景落地,全面支撑多专业、多场景无人机智能巡检应用。“技术在不断进步,无人机在电网领域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黄祥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