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克兰战争指挥部被曝设在德国的美军基地克雷兵营,成为西方对俄战争的秘密中枢。
2.乌克兰战争背后有英美联手的支持,乌克兰不过是前线士兵,幕后的军师与将领藏身在影子指挥部中。
3.英国曾干预乌克兰人事安排,如要求解职犹豫未决的指挥官安德烈·科瓦尔丘克少将。
4.与此同时,美国在战争初期保持地面部队零驻扎,后期则全面参与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攻击行动。
5.乌克兰在前线流血,却在战略桌上失语,真正的胜利者可能永远不会站在泥泞的战壕里。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3年前,在德国的美军基地克雷兵营(Clay Kaserne),一间不起眼的作战室悄然启动。这座位于威斯巴登的美军欧洲与非洲司令部总部,摇身一变,成了西方对俄战争的秘密中枢。
而这间作战室的运转,始于一场由英国特种部队主导的护送任务——两名乌克兰将军被悄悄护送出基辅,以外交护照穿越波兰边境,进入这个由CIA精心布置的“影子战局”。
外界始终以为乌克兰战争是一场区域性冲突,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它更像是一场由西方主导、以乌克兰为棋子的代理战争。
如今,随着媒体一项历时两年的深度调查披露,真相的轮廓逐渐清晰:这场战争,乌克兰不过是前线士兵,而幕后的军师与将领,藏身在英美联合打造的“影子指挥部”中。
克雷兵营:战争的指挥中枢,不在乌克兰
克雷兵营:乌克兰战争的实际指挥中枢
据披露,在战争爆发仅两个月后,克雷兵营就被改造成了一个多国联合指挥中枢,核心力量来自美军、CIA与英国高级军官。而这场“指挥转移”的行动,正是由一支英国皇家特种空勤团(SAS)小队秘密执行。他们从硝烟弥漫的基辅出发,护送乌克兰将军跨境至波兰,再由CIA接手,最终将其安全送入德国美军基地。
这个动作表面上看是“协助盟友”,但实质却是将乌克兰的战争主权一步步“移交”至北约手中。从那一刻起,乌克兰的战争战略与情报调度,早已不再由基辅单方面决定。
CIA进驻克雷兵营后,迅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指挥、协调与打击机制。在此后的几年里,无数次精准打击、战略反攻、后勤调配的背后,都有这间隐秘作战室的影子。甚至连俄军在克里米亚的重要目标,也是在这里被标记、锁定、打击。
与此同时,英国也在悄无声息地插手乌克兰的“人事安排”。
英国干政:点名开除乌将领,“指挥权”换人做主
前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
据调查报道披露,时任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曾直接要求乌克兰军方解职一位前线指挥官——安德烈·科瓦尔丘克少将。原因?因为这位指挥官在俄军于赫尔松西岸补给断绝、士兵饥困之际,犹豫未决,未能及时发起反攻。
英方认为这是错失良机。于是,华莱士在一次与美军高层的通话中直接抛出问题:“如果你们的将军拒绝执行命令,你们会怎么做?”
美军将领克里斯托弗·多纳休回答:“我会撤掉他。”
华莱士随即回应:“这事我来办。”——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宗主国”姿态。
尽管事后华莱士否认他“下令解职”,但在美国人和乌克兰军方看来,他的命令已经生效:不服从英美指令,就意味着出局。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建议”,而是一种对乌克兰主权的强硬干预。而这类干预,并非孤例。
情报即导弹,打击即投票:谁才是战争的导演?
在战争的前期,美方谨慎地保持着“地面部队零驻扎”的政策。拜登政府甚至在战前夕撤空驻基辅的美军与外交人员,并由此发出一句冷血讽刺:“俄罗斯人来了,我们走了。”
但CIA并未撤离。他们留下来,隐身于乌克兰境内,负责协助乌军实施情报打击,精确定位俄军目标。情报共享机制由此成型,并逐步升级为战术打击的核心依托。
一位乌克兰前军事情报指挥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我们是盟友,但我们有不同的目标。你们在保护冷战的幽灵,我们在保卫真正的国土。”
这种目标分歧,在一次次“突袭未通知”的事件中暴露无遗。
2022年4月,美军通过情报交流发现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位置,却未曾料到乌克兰随后将其击沉——而美国对此事毫不知情。此事让美国高层震怒,因为这等于利用美方资源,发起了极具挑衅性的行动。
两年后,2024年3月,乌克兰再次“擅自行动”,策划了一场针对俄罗斯南部的地面突袭。美方在事后才获悉计划,并迅速向基辅传话:此行动不在美国支持范围之内。
这种“不请自来”的军事决策,让美方越来越感受到乌克兰的“独立自主”并不总是听命于人。而在华盛顿内部,甚至流传着一句自嘲:“我们对俄罗斯计划了解得比乌克兰还清楚。”
各怀鬼胎的“盟友”:从援助者到管控者
如果说战争初期,美英的目标是“帮助乌克兰自保”,那么到2024年,角色早已发生质变。
在克雷兵营的联合行动中心,美英军官开始全面参与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攻击行动——从目标筛选、弹道测算到导弹路径规划,每一个细节都由英美亲自掌控。这场行动的代号叫“月之冰雹”(Operation Lunar Hail),目标是迫使俄军全面撤出克里米亚。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作战目标中包括克里米亚大桥(克赤海峡大桥)——这座被视为俄国领土“脐带”的关键基建。
这本是美国早期划定的“红线”:攻击大桥等同于对俄本土宣战,可能引发报复升级。但随着战争拖延,美英红线不断后撤,最终这座桥成了“可攻击目标”。
换句话说,曾经的“忌惮核威胁”,如今也抵不过战略利益的诱惑。
而在武器与人力的议题上,分歧则更显赤裸。
乌克兰不断要求更多重型装备,但美国对部分请求嗤之以鼻。与此同时,华盛顿也对乌克兰的征兵力度表示不满,认为基辅未将所有适龄男性都投入前线。
对此,泽连斯基回怼美防长奥斯汀:“不是我们不愿征兵,而是你们根本没提供足够的武器。”
这番话,道出了乌克兰的无奈。缺兵员,更缺的是开火的底气。而这种底气,捏在西方手中,既是弹药,也是信息。
真相不再隐秘:代理战争的遮羞布,已被撕裂
这场战争,乌克兰是战场,但真正的博弈,早已超越边界。
当我们回看这份由300人访谈拼出的战争内幕,一个问题已无法回避:这场战火延烧的战局,到底还是乌克兰的战争吗?
美英在战前撤人、战中部署、战后评估,从作战指导到将领任免,无所不包。乌克兰则在前线流血,却在战略桌上失语。在这场打着“民主抵抗”旗号的代理战争中,真正的胜利者可能永远不会站在泥泞的战壕里。
而现在,美国新一届政府已开始撤回部分援助。
乌克兰人开始明白,一个靠别人开地图挂帅的国家,哪怕暂时赢了战役,也很难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