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69

评论

27

9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哈佛博士被当场遣返,Nature曝75%科学家想逃离:美国这次真的完了

2025年2月,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哈佛医学院的系统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员Kseniia Petrova,在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被国土安全人员带走。没有警告,没有律师,只有一纸取消的签证,一辆驶往路易斯安那移民监狱的大巴车。

她犯了什么滔天大罪?不过是带了一盒冷冻的青蛙胚胎样本返回实验室。

科学家,成了走私犯;哈佛,变成了政治禁区。

图片

这个昔日科学圣地,正迅速堕入麦卡锡主义的死灰余烬。

Petrova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被驱逐的学者。她逃离俄罗斯是为了反战发声,为了避免成为压迫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她投奔哈佛,是相信美国代表自由、理性、科学与安全。

而美国,回报她的,却是一纸遣返通知和一间移民监狱的牢房。

这一切,在2025年的美国,不再令人意外。特朗普政府已经把对科学的敌意,写进了联邦政策,镌刻进了国家治理结构。科学家,不再是受尊敬的知识分子,而成了意识形态清洗的“目标人口”。

美国开始主动降智,Nature警告:75%的科学家正想逃离

图片

《自然》杂志发起的调查数据显示,1650位科学家中,1200多人明确表示正在“积极考虑”离开美国,占比超过75%。这不是某个领域的危机,而是整个科研界对美国制度性崩坏的全面投票。

尤其是年轻一代——研究生、博士后和初级PI(首席研究员)——逃离意愿最强。许多人直言:“美国已经不是一个适合科研的国家了。”

他们不是叛逃者,而是逃命者。

“科研预算削减”、“禁词清单”、“政治清洗”、“签证收紧”——这些词如今已从新闻标题,变成科学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NASA首席科学家凯瑟琳·卡尔文被解职;技术与战略办公室被关停;“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不公正”从政府文件中消失。你没看错,美国政府已经不允许科学家使用“污染”这个词——在一个地球温度正在上升、洪灾与干旱轮番上演的星球上。

这不仅是对科学的压制,更是对现实的否认,是政治神权对知识的全面围剿。

美国在复制纳粹德国干过的蠢事,甚至更低级

图片二战末期,通过回形针行动被带到美国的104名纳粹德国火箭专家,摄于德州布利斯堡

历史在美国身上,以极其讽刺的方式重演。二战前夕,德国疯狂清洗犹太科学家,导致顶尖学者流亡海外,美国趁机捡了漏,一举确立二战后科技霸主地位。NASA的核心成员、原子弹研发的中坚力量,全来自纳粹手下的“异见学者”。

而今,美国居然主动重走纳粹老路。

只不过,这一次没有战争借口,只有赤裸裸的政治算计与反智情绪。科学家的国籍、语言、信仰、立场,统统成了审查对象。你若不效忠于共和党纲领,你就不配获得科研资金,你的签证可以随时作废,你的实验室随时被关停。

美国,正用前所未有的速度,把自己变成一个“科学驱逐国家”。

别以为只有持签证的外国学者才在劫难逃。就在不久前,一位持绿卡的德国工程师在波士顿机场被关押数小时,手机被查、行李被翻、遭受精神压迫。这不是执法,这是报复,是在用“安全”的名义干着亵渎的勾当。

美国早就不再是那座“自由女神”的国度,而是越来越像一间无声的政治审讯室。

加拿大、欧洲:百年一遇的“科学抄底潮”

图片2023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设立一个“总统科学委员会”

特朗普政府为世界做了一件“好事”——向全球科学机构输送了无数高质量人才。

现在的欧洲和加拿大,已成为美国科学家最想逃去的地方。法国总统马克龙几年前就高调宣布欢迎美国科学家,如今终于等来了窗口期。

一位医学生物领域的研究人员在NI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停止其资助的当晚,就给多伦多的实验室主任发邮件请求职位。他妻子也是科学家,两人目前正在加拿大参加多场面试,准备年内举家迁徙。

他们并不恨美国,只是不再相信这个国家还有科研的未来。

“科学,不再是美国的优先事项”

调查中,一名植物基因组博士生的遭遇格外典型。她原本获得美国资助,从事全球食品系统研究,但在特朗普政府冻结预算后,她的研究经费被斩断、奖学金中止,连生活都无法维持。

她的导师竭力筹措资金,甚至让她去申请助教以求生存。她说:“如果我要继续从事食品系统研究,我必须离开美国。因为在这个政府看来,这个领域根本不重要。”

要知道,食品系统研究不仅关乎农业,更关乎人类的未来。而在特朗普眼里,这不值一提。

他要的不是科学,而是服从。

并非所有人都想离开,也有学者表示:“我想留下,坚持到底。”

但这不再是一个科研判断,而是一种道德困境——你是否愿意在一个蔑视知识、敌视异见、驱逐人才的国家里继续沉默工作?

有受访者坦言:“我不想离开,但如果NIH削了预算,我就没有办法支持实验室和学生,只能走。”

这不是移民潮,是一场学术的生死战。

欧洲准备好接盘?中国该如何应对?

欧洲并非完美解药。预算、协调机制、科研集中度都远不如美国。但在美国自毁长城的背景下,哪怕是半张床,也是一个学术难民的希望。

与此同时,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是否能借此迎来新一轮科技话语权重塑?中国一直有接纳高端科研人才的政策,但眼下是否能系统性承接美国科学界的“逃亡潮”?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真正的问题不是“谁失去了美国”,而是“谁准备好了迎接未来”。

从古希腊哲人被放逐,到清末大儒被迫南渡,每一次科学人才的大规模迁徙,背后都是一个文明体系的崩溃。

今天的美国,看似依旧高楼林立、硅谷灯火辉煌,但其内部的自由精神早已腐朽。特朗普政府不过是这个衰败帝国的催化剂,科学界只是最先感受到尸臭的群体。

而等这场驱逐浪潮延烧至科技、艺术、司法……届时,美国将不再是自诩的灯塔,而是迷雾中的一根熄灭的火柴棍。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