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长出新翅膀的猪:雷军顺势而为的深层密码-三个核心法则和三把 “利器”》

上周,武大樱花飞舞,小米创始人、武汉大学知名校友雷军来到母校“雷军班”,与新生交流。次日一大早,为避免打扰同学们上课,雷军赶在清晨人少的时候,在武大校园樱花树下,做了一回自家SU7的车模。你瞧,这下连车模的钱都省了。怪不得友商们惊呼:雷布斯花活太多了,这可叫人怎么活

雷军的“花活”远不止这么多。

为了造车,自己试驾170多款同事和朋友们的车,拜访国内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商,开直播、(为车主)开车门、考赛车证、上赛道;为了造手机,强迫自己一个月不用电脑,只用手机工作;为了做MIUI系统,自己在论坛上做客服等等。

关键是,从金山到小米,从手机到汽车,雷军的每一次“再出发”,都踏在了时代的节拍上。13年前,雷军那句“风来了,猪都能飞上天”,开启了小米的“顺势而为”然而,就在人们都觉得“顺势而为就是找风口”的时候,雷军和小米这些年的做法告诉我们:真正的战略定力,不在于追逐风口本身,而在于将趋势转化为企业持续增长的结构性力量

从今天开始,我将和大家分享另一个系列:雷军之道。这个系列的重点,不在于雷军和小米的商业实践本身,而是希望能“管中窥豹”,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真因,找到可拆解、可复制、可操作的路径和方法为更多企业家、管理者和职场你我所学习和借鉴。今天分享第一篇:顺势而为的战略定力。

01

透过现象看本质:

顺势而为是一种战略预判力

不得不说,雷军的战略选择总能在“对的时机”做出“对的选择”。比如:

第一,2010年押注智能手机:当诺基亚仍是市场霸主、山寨机充斥渠道时,雷军看到的不是硬件迭代的机会,而是移动互联网对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颠覆可能。他提出“硬件+软件+互联网”的“铁人三项”模式,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手机定价体系,以千元机的价格提供智能机的体验,本质是将智能手机从通信工具升级为互联网入口

第二,2014年前后布局IoT生态链:在智能家居概念尚未普及时,小米通过“投资+孵化”模式培育出200多家生态链企业,形成了覆盖智能硬件全场景的产品矩阵。这种“竹林生态”的打造,不是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对万物互联时代的战略占位

第三,2021年开启千亿造车:当新能源车市场还停留在续航里程竞争时,雷军直接将战局升级到“智能网联”维度。小米SU7搭载的智能座舱系统,实质是将手机生态的用户体验平移到汽车场景,用“软件定义汽车”的思路重构产业逻辑

说到底,这些“精准决策”的背后,是对技术、用户、产业三重趋势的叠加判断。而雷军的顺势而为,本质上是用趋势的杠杆撬动产业底层逻辑的重构

02

拆解“顺势而为”:

三个核心法则

何为战略高手?何为投机分子?真正的区别在于能否将趋势转化为企业持续增长的结构性力量。从金山到小米,从毒霸到卓越网,从手机到汽车,雷军的顺势而为,不仅在于发现趋势的洞见,更在于将趋势转化为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敏捷,有三个核心法则:

法则一:真正的顺势而为,是让趋势成为你的杠杆支点

雷军从不盲目追逐风口,而是用趋势撬动产业底层逻辑的重构,这里的关键在于“战略支点”。以造车为例,当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趋势,特斯拉、比亚迪、华为、造车新势力、传统燃油车厂商竞相下场的时候,小米并没有抢占先机,而是选择在“续航里程与充电之战”即将结束(人们的续航焦虑不再是第一痛点)之时,用自己的智能化、软硬件优势下场造车。无论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还是车机系统,小米是华为之外另一个主打科技的“造车选手”。所以,光有趋势是不够的,让趋势成为你的杠杆支点才是关键。

法则二:发现趋势只是开始,All in才是关键

许多企业家能看见趋势,却困于“既要又要”的纠结。雷军的决策逻辑却如手术刀般锋利:一旦确认趋势,立即押上全部筹码。2011年小米首场发布会上,雷军宣布“为发烧而生”时,公司账上还没有“冰冷的40亿”之时,敢承诺以成本价销售手机。这种近乎疯狂的投入背后,是对移动互联网爆发期的精准卡位——用短期利润换用户规模,用规模换生态话语权。

4年前,雷军官宣造车时,更是展现孤注一掷的决绝:十年投入100亿美元,亲自带队,抽调1/3手机业务骨干。当行业质疑“入场太晚”时,小米用“十倍投入法则”反超:智能驾驶研发团队一年扩至1500人,测试里程超1000万公里。这种All in不是赌徒心态,而是基于趋势判断的资源压强原则:在战略窗口期,用超饱和攻击撕开市场缺口

法则三:必须将“战略预判”转化为可复制的系统

人们看到更多的是雷军对于趋势的精准研判,然而,雷军和小米更重要的,是将“战略预判”转化为可复制的组织系统。以小米生态链的“竹林模式”为例:通过“投资+孵化+赋能”的三位一体机制,将雷军和小米对IoT趋势的判断,转化为200多家生态链企业的协同进化。每个生态链企业既是独立竹笋,又能共享小米的供应链、品牌和技术中台,这种可复制的孵化系统,让小米的预见力不再依赖个人判断。

在造车战略中,这套系统再次升级为“战时协作机制”:比如,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团队共用底层架构实验室,MIUI团队向汽车部门开放数据中台,供应链部门建立跨产业资源池等等。当雷军说“小米汽车是集团战略的延伸”时,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可承载多重趋势预判的战略操作系统,这是将“战略预判”转化为可复制的系统的最佳实践

03

如何“顺势而为”:

掌握“三把刀”

第一把刀:趋势解剖刀——如何让团队找到“技术×需求×政策”的交叉点

预测趋势很难,把趋势转化为需求和产品更难。所谓“趋势解剖刀”,就是要让团队找到“技术×需求×政策”的交叉点。确切的说,是一套将技术、需求与市场变量编织成战略地图的方法论。  

而大多数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误区在于:把行业报告当成了GPS,却忘了地图会过期;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在趋势面前沦为机会主义的赌徒。雷军的破局之道在于:建立一套动态感知系统——技术代际差是望远镜,需求断层线是显微镜,政策共振点是指南针。  

如何做:

1、定期的趋势研讨会:把用户吐槽、技术瓶颈和市场政策风向摆在桌面上,不断引导团队回答“技术×需求×政策”的交叉点在哪里;

2、眼睛向外的学习与对标:看政策、看产业、看行业、看对手、看客户,要能从政策文件里嗅到商机,在技术论文中看到战场,在用户抱怨里发现金矿;

3、警惕三大陷阱:行业峰会的集体幻觉(峰会重要,但不要人云亦云)、对标竞争对手的路径依赖(对手重要,但不要简单模仿)、用KPI考核扼杀前瞻性投入(KPI有用,但不能判断未来);

第二把刀:压强放大器——如何让组织具备“用当下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

所谓“压强放大器”,不是疯狂烧钱,而是用精准的投入公式把未来十年变成一场加速跑。这就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能在战略上陷入“既要又要”的困局;二是敢于All in,别给自己留退路,在趋势中下注,而不是前怕狼、后怕虎。所以,充足的现金流是底气(比如,雷军造车时,拿出千亿投10年),选定一款产品(比如,小米先做SU7)先突围,而不是上来就搞群狼战术,抽调核心研发力量到关键战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等等。

如何做:

1、保持三层业务链发展:现金流业务(成熟业务,抵御风险,提供资金)、发展业务(蓄势待发,有积累,处于快速增长期)、种子业务(面向未来5-10年市场趋势的业务储备,有风险);

2、敢于投入核心资源:既然是未来方向,那就需要投入资源,保持技术密度、研发密度和人才密度,所以,千万不要嘴上说重要,资源上一点都不投入,这是两张皮;

3、设定生死线:不是所有的趋势都能变现,也不是所有的战略选择都能顺风顺水,万一风向变了,判断不成立,那就抓紧掉头,快速止损,哪怕被打脸,也比嘴硬巨亏强。

第三把刀:组织进化器——如何让企业摆脱“老板一思考,团队就发笑”的魔咒

在顺势而为这件事上,大多数企业的最大悲哀,是老板在会议室里描绘未来蓝图,员工却在工位上算计本月KPI。而所谓“组织进化器”,本质上是将老板的趋势判断转化为组织集体行为,彻底摆脱老板自嗨,让顺势而为成为组织进化的指针。而很多企业的问题在于:把战略共识等同于全员(被迫)洗脑,用KPI考核替代战略(主动)思考。

如何做:

1、推行“战略压力测试”:每过一段时间,核心团队推演“最坏情况”,并将这种情况共享给组织成员,让大家知晓最坏的情况是什么,以及何时会出现,人人都是一份子;

2、打造先头部队:不要一开始就企图煮沸整个海洋。要找到自己的“深圳特区”,要有先头部队,要先行先试,有了标杆和榜样,就可以总结问题和经验,才会有复制和扩大;

3、关键时刻,老板要有决断力:比如,既得利益群体,不愿意All in 新业务,老板要当断则断,不要任由这种内耗在组织内无限延伸;再比如,市场出现重大趋势改变信号的时候,老板不要怕丢人(被打脸),当断则断,及时止损。

看到没?这三把刀的厉害之处,不再是依赖于企业家对于趋势的强大嗅觉,而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让趋势感知和转化成为组织的基因:用机制对抗人性弱点,把企业家个人理想转化为组织行为,让趋势成为集体共识

回头看,当雷军说“风来了,猪都能飞上天”时,多数人只听到前半句的投机色彩。但小米二十年的实践,却给我们揭示了雷军的后半句:猪必须知道自己是猪,逻辑上是飞不起来的,一旦飞上天,第一件事就是逼着自己长出新翅膀

或许,这才是顺势而为的最高境界——不仅要追风,更要长翅膀。

(全文完)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3328只股票诊断结果已更新,输入代码,查看你的股票
广告老卢说财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