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网红圈子里有个事儿挺火的,油管上有个美国大V“IShowSpeed”跑去中国搞了个直播游。
Speed是个黑人网红,油管上有3700万粉丝,由于视频风格夸张,外号“甲亢哥”,走到哪儿都是焦点。他3月24号落地上海,从吃街头小吃到爬上长城翻跟头,再到穿着僧袍去少林寺学功夫,几天下来,直播热度爆棚,光北京、上海那两场就吸了近千万播放量。
3月26号,他在长城上来了个后空翻,直接刷屏,底下围了一堆中国粉丝喊“Speed哥牛逼”。到了少林寺,这哥们儿套上僧袍,跟和尚学了几招功夫,还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国家,你的国家,全世界,因为功夫我们是朋友。”这话听着挺土,但愣是感动了一堆人。
B站上他的视频也冲上了热榜,评论区一片“欢迎来中国”“这才是真实的中国”。中国网友还夸他打破了西方媒体几十年的“反华宣传,这波热度,民间自发助推,效果比官方宣传强了十条街。
中国大使馆直接在推特上发文点赞,说他“架起了文化桥梁”,连《环球时报》都跑出来表扬,说这小子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这事儿最大的亮点,其实是无心插柳的文化输出。
Speed没啥官方背景,纯靠个人魅力和直播,把中国的大街小巷、美食功夫甩到了全球观众眼前。反过来,中国官方这边反应挺快,抓住机会宣传了一波“240小时免签”政策,顺带推了推文化交流的调子。这波配合虽然不算完美,但也算让世界看到了个不一样的中国。
02
不过话说回来,Speed这事儿是个意外红利,中国文化输出这块儿,整体上还是有点不太理想。
官方这几年没少下功夫,比如孔子学院,全球开了500多家,砸了不知道多少亿,想法是好的——用语言和传统文化当敲门砖。可实际效果呢?老外学了点中文,吃了顿饺子,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并没咋涨。
有人吐槽说,孔子学院太“正经”了,讲的多是古文、书法这些,年轻人压根不感兴趣。还有报道说,美国有些地方甚至把孔子学院当成“威胁”,搞得不少分院关门大吉。这钱花得不少,但影响力跟投入完全不成正比。
再看影视这块儿,中国电影出口量也不少,可真正能打出去的没几部。《战狼2》票房是高,可老外看了也就觉得“动作片还行”,文化内核没传出去多少。《流浪地球》算有点突破,可还是局限在科幻迷圈子里。反过来想想,功夫片黄金时代那会儿,李小龙一拳一脚打到好莱坞,那是真把中国文化带火了。现在呢?缺了那种既有个性又能抓眼球的拳头产品。
官方出力不讨好,民间倒是有惊喜。你看李子柒,一个四川妹子,拍点做饭、种菜、酿酒的视频,硬是在油管上吸了2600万粉。老外评论区天天刷“这是我梦想的生活”“中国乡村太美了”。
她没讲啥大道理,就是拿镰刀割稻子、用石磨磨豆腐,可这股子田园风愣是把中国文化的“慢生活”塞进了老外脑子里。2020年疫情那会儿,她的视频播放量暴涨,连《纽约时报》都跑来报道,说她“治愈了全世界”。这效果,孔子学院砸再多钱也换不来。
为啥李子柒行?因为她抓住了普世的情感——对自然、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她没硬塞文化,而是让人自己去感受。Speed也差不多,他翻个跟头、吃个包子,老外看着新鲜有趣,自然就对中国好奇了。
这说明啥?文化输出不一定非得靠官方大制作,有时候民间自下而上的东西,反而更能打动人。
往回看,中国文化输出也不是没辉煌过。70年代,李小龙横空出世,《龙争虎斗》《精武门》直接把功夫片打进了好莱坞。那时候老外一提中国,就是“Bruce Lee”和“功夫”,连美国街头的小混混都跑去学咏春拳。李小龙不光是动作明星,他还把东方的硬气和哲学带了出去,那句“Do not pray for an easy life, pray for the strength to endure a difficult one”到现在还被老外奉为金句。
再后来,成龙接棒。90年代《红番区》《尖峰时刻》,把中国功夫和幽默揉一块儿,老外看得哈哈大笑,顺便记住了个会打会闹的中国人。成龙很聪明,拍片子时总带点中国元素,比如《十二生肖》里找文物,硬是把文化遗产这概念塞进了全球观众脑子里。那时候,中国文化输出靠的是个人魅力和硬核内容,不是靠政策推。
03
欧美日韩的文化输出,那是真有一套。美国好莱坞就不说了,漫威、迪士尼、Netflix,全球刷屏,连中国小孩都能背出“钢铁侠”的台词。他们的招数是啥?故事好看,价值观普适,再加上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似的往外扔爆款。文化渗透悄无声息,你看个《阿凡达》,感动得稀里哗啦,顺便就接受了“环保至上”的美国式理念。
在亚洲国家中,文化输出做的最好的是日韩。日本的动漫、游戏、J-POP,从《火影忍者》到《塞尔达传说》,硬是把和风文化塞进了全世界年轻人脑子里。中国90后00后,谁没被《海贼王》洗过脑?日本还特会玩“软实力”,比如“酷日本”战略,政府和企业联手推寿司、推二次元,连东京奥运会都搞得像个文化大秀。
韩剧《鱿鱼游戏》刷屏时,连中国街头大爷都知道“红绿灯游戏”。韩国的套路是啥?流行文化当先锋,政府在后面推波助澜,产业链还贼完善,从偶像培训到海外巡演,一条龙服务。
看出它们的套路没?一是内容抓人,二是产业成熟,三是懂得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输出。反过来,中国缺了啥?缺爆款,缺体系,缺接地气的表达。
04
为啥文化输出这么重要?说白了,它是软实力的核心。
你有钱有枪,人家怕你;你有文化,人家服你。美国为啥全球老大?不光靠航母,还靠好莱坞把“美国梦”卖遍了世界。中国要真想站起来,光经济数据漂亮不行,得让人打心底里觉得“中国牛逼”。文化输出强了,国际话语权自然就硬了。
那咋做才有效?像Speed、李子柒这种网红或者其他流行文化,反而给了我们一点启发。
第一,别老端着架子讲大道理,老外不吃这套。接地气、讲故事,比啥都强。第二,抓年轻人,他们是文化的消费主力。Speed翻个跟头比孔子学院讲一年课都管用。第三,产业得跟上。美国有好莱坞,日本有任天堂,中国呢?影视、游戏这些领域还得加把劲儿。第四,别光靠官方,民间才是活水。李小龙、成龙那会儿,没政府推,自己就火了。
还有个点,文化输出得懂“借力打力”。比如这次Speed来中国,官方反应算快,但要是早点布局,跟他联动搞点活动,效果还能翻倍。反过来,中国也可以主动走出去,找些外国网红,请他们来体验,拍视频发出去,比硬广强多了。
说到文化输出,其实不光是电影音乐,科技也能算一份儿。你看华为、小米这些年走出去,老外用着中国手机,慢慢也觉得“中国制造”挺酷。特斯拉上海工厂火了以后,连美国人都跑来问“中国工厂咋这么牛”。这不也是一种文化输出吗?把技术实力秀出来,比喊口号管用。
Speed这趟中国行,热闹是热闹,可也提醒了我们,文化输出这事儿不能光靠偶然。中国的底子厚,故事多,可咋讲、讲给谁听,还得下点功夫。官方得松绑,民间得放开,产业得跟上。欧美日韩玩了几十年,中国才刚起步,路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