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三重境界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524页的释义,咬文嚼字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本文探讨的自然是褒义,指编辑在工作中认真对待作者的文章,斟字酌句,慎重修改。
在笔者看来,“咬文嚼字”是编辑的基本素养,是对文字抱持敬畏之心的一种情怀,是身为出版人的职业操守和信仰。经过多年的书稿编辑实践和积累,与千千万万鲜活典型的编校案例充分切磋、较量、磨合后,笔者认为编辑对书稿如何“咬文嚼字”、如何把握“咬文嚼字”的度非常重要,甚至重于“咬文嚼字”本身。
以下,笔者尝试用具体案例,浅谈咬文嚼字的三重境界。
一、第一重境界:辨是非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人要广泛涉猎地学习,审慎地求问,慎重地思考,明白地分辨,笃诚地践行。可见博学、审问、慎思都是“明辨”的前提,只有做到了前面几点,才能准确明白地分辨对错、是非。这也是笔者认为的咬文嚼字的第一重境界。
“是非是其非,非其是,非非是是何所似。”准确判断并改正作者用字、用词、语法、地名、时间等知识性、事实性、逻辑性、规范性差错是编辑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考验编辑语文功底、知识储备、出版规范等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
在编校实践中,这类差错是最多的,常见的有多字、漏字、简繁字混用、歧义、前后矛盾、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图与图注不符、拼音差错、时态差错、历史时间错误、地名错误等等,需要编辑们联系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是非、对错的层面对文本的各种细节进行辨别、核查、校正,属于编辑咬文嚼字的第一重境界。在这个境界,编辑的判断和修改是理性的、客观的,不涉及主观情感的成分,也与编辑的个人偏好无关,只有辨不辨得出的问题,没有改不改的余地,落笔应坚定、准确,且一“改”到位。
二、第二重境界:辨语感和内涵
编辑在“辨是非”之外,还应对书稿上下文的整体语境和内涵有所感知和把握,尽可能地“进入”作者的文本之中,设身处地,与作品共鸣,跟作者共情。
在某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中,某文学书籍中的一句表述“那时波斯国没那玩儿”被质检人员判错,理由是:“玩儿”应为“玩意儿”,漏字,扣1分。
经再三思忖斟酌,笔者的申辩理由如下: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347页,“玩”字作为名词时,意思为,供观赏的东西,例如古玩,珍玩。在中原至北方的多地方言和口语中,还有“古玩儿”“珍玩儿”的说法,这在老舍、李佩甫等人的作品中也很常见,读来活泼有趣,体现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京味儿”“豫味儿”等,增强了作家、作品的辨识度。因此,该处的“玩儿”也是一个名词,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认知习惯强加给作者,破坏作者营造的行文氛围。故,该处无错。
申辩通过,该书编校质量达标。后来,笔者又在《汉语大词典》第4卷第5595页找到新依据,该词典正式收录有“玩儿”这个词,列明了三层含义:1. 犹言玩意儿。指事情。廖仲恺《三大民权》:“这十几星期继续闹的还不是那些玩儿吗?”2. 犹儿戏。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沿着石壁凿成石级,一边架设木栏杆以防跌下去,跌下去可不是玩儿的。”逯斐《夜航》:“你流产过两次了,可不能再逞强,这不是闹着玩儿的。”3. 玩笑;玩乐。张天翼《儿女们》:“广川伯伯瞧着他的儿子,似乎叫他别说着逗玩儿。”
在毕飞宇短篇小说《玉秀》里,有这样一句话:“郭巧巧过去一直有一个毛病,特别地莽撞,像冲锋陷阵的勇士,每一个动作都是有去无回的。现在好了,眼神和手脚里头多了一分回环与婉转的余地。虽说有些做作,究竟是个女孩子了。”“回环”“婉转”用来形容眼神,肯定是没问题的,但作者说“手脚里头”也“多了一分回环与婉转的余地”,如果遇到文学感觉欠佳的编辑,可能就会钻牛角尖,认为搭配不当。其实细读上下文,就会发现作者描摹人物非常传神,善于从细节呈现全貌,用词特别精准和生动,用“回环与婉转”呼应上句的“有去无回”,写出了一个女孩子从莽撞到懂得娇羞的性别觉醒,个中意味,尽在不言中。还有最后一句话里的“究竟”二字,也用得极好。死抠语法的编辑可能会认为这句话欠缺关联词,且犯了事实性差错,建议改为:“虽说有些做作,但毕竟像个女孩子了。”改错了吗?当然没错。可是细品之下就能发现,改后的句子显然失却了原文的灵动语感,有点僵硬,没那么有味道了,“毕竟”的“毕”字读音尖锐,破坏了氛围感。另外,将“是”改为“像”,虽然更符合事实,更准确,但生硬流俗,毫无文学性。
可见,编辑文学类稿件,尤其应注意把握语感和内涵,注意文学表达的丰富性和创造性,这些往往是一个作家或诗人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他们的文本正因为具有这种区别于一般表述的异质性特征,才具备了迥异于其他作家或诗人的辨识度,不可大意。“咬文嚼字”在此重境界,应重在“嚼”,多咀嚼、琢磨和品味,不可执着于“咬”。同时,编辑平时应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保持广泛阅读和涉猎的习惯,多参考同类书的编辑,才能逐步提高编辑素养。
三、第三重境界:辨道德伦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笔者想借用李白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来形容咬文嚼字的第三重境界:辨道德伦理。编辑往往是书稿的第一读者,然而编辑在面对具体文本的时候,未必能够与作者心目中的期待读者同频共振,也未必能够完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旨,因此可能导致将作者的点睛之笔(明月光)误以为是差错(地上霜)。因而笔者以为,编辑还应将自己的职业素养修炼到第三重境界,即在面对“地上霜”(疑似差错)的时候,不能执着和纠结于霜,而要尝试从道德伦理的视角出发,发扬人文精神,多多仰望星空,寻找到最亮的那轮“明月光”(解决方法)。
汉字是具有道德伦理和人文风度的,这从造字的历程、汉字的结构和发音中便可窥见端倪。无论是象形字、形声字,还是指事字、会意字,汉字的一笔一画、一音一义里都隐含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国学典故和文化密码,都流着有情感、有温度的血液。汉语之美,正在于此,不仅有仪态之美,更有气度精神之美。
在编辑过的一本广东作家的散文集里,笔者曾遇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还吃瓜子、花生、桔子、甘蔗等零食,这些都是大人叮嘱我们在大年夜一定要吃的‘好意头’食品,吃桔子寓意‘吉祥如意’,吃甘蔗寓意‘从头甜到尾’。”在前文的案例辨明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橘”和“桔”的用法,而且在《通用汉字规范字典》里表示“橘子树”义项的只有“橘”字,因此按照规范做法,应该将这句话里的两个“桔”字改为“橘”字,这也是准确简单的处理办法。然而,作者已经明确点出了寓意,寓意背后是沉淀千百年的地方习俗和文化。笔者不是第一次遇到这个案例,在一篇描写广州花市的文章里,作者写到“年桔”,强烈反对编辑将其改为“年橘”,因为广东人讲究“意头”,“桔”字里有个“吉”字,寓意“大吉大利”,改为“年橘”则完全失却了岭南风味。还有一些传记作品,涉及一些柑橘加工厂的发展历程,当年注册商标的时候用的就是“桔”字,改为“橘”的话,就不是原来那家工厂了。作者们的抗议和坚持,让编辑们犯了难。后来经探讨,我们根据不同的语境、文体和体例,采取用括号、页下注或文后注释的方法解决。像上面这句话里的两个“桔”字,我们依照规范改为“橘”字,同时在第二个“桔”字后面加括号说明,改为“吃橘(俗称‘桔’)子寓意‘吉祥如意’”。如此人性化处理,既遵守了出版规范,又充分尊重了地方习俗和文化,保留了作者文本的地域风格和特色。
无规矩不成方圆,但不能被规矩拘囿。咬文嚼字是一种态度,但不能迂腐不达事物。编辑执笔,亦如法官执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笔者留意到,许多诗词网站和App为诗词创作者提供了诗检测、词检测、自动笺注、词牌匹配等工具,创作者只需在指定的框内输入诗句,便会显示平仄、韵律等自动检测结果,不合格律的字会被标红,提示换字,直至换到合适、合乎规范为止。文学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意蕴,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此种过程,审美何在?情感何在?艺术灵感和诗意想象何在?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各种便利,但对艺术创造来说,应当心被这种便利裹挟,最终被反噬。当艺术被技术左右,终究也将被技术取代。还有诗人用AI写诗拿去发表的,这更是漠视文字道德伦理的表现。
《庄子·马蹄》云:“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意思是,把好好的木材毁坏了做成器具,这是工匠犯下的罪行。同理,把原本优秀的文本改坏了,自然也是编辑的罪过。在长年累月的工作和漫长的做书生涯中,编辑改稿改多了,对别字、错句的敏感性一直在提高,看稿的效率也日益提升——这本是好事,但也要防止形成条件反射。这个词该不该改、怎么改,往往已经成了编辑的下意识动作。因此,资深编辑更应时刻提醒自己爱惜和慎用权利,下笔谨慎,认真修炼这三重境界,既要客观、严谨、理性,又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和语境,合理判断,灵活处理。
…………
(本文节选自《图书编辑素养点点谈》)
【作者简介】
王晓娜 ,河南巩义人,现居广州。供职于羊城晚报出版社,编辑、书评人。广东省校对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广州市评协羊城青年文艺评论家,《作品》杂志签约评论家。出版有长篇小说《何以安放》,有评论、散文和小说等刊于《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艺术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作品》《华夏》《时代文学》等。
责编丨姚纪芳
审发丨潘子扬、梁醒吾
来源丨羊城晚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