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原定8天的太空任务,最终演变成将近10个月的“太空漂流”,NASA两名宇航员布奇·威尔莫(Butch Wilmore)和苏尼·威廉姆斯(Suni Williams)近日终于重返地球。然而,重返地球并非落幕,而是愤懑的开场。
这不是一次浪漫的星际漫游,而是一场由技术故障、体制弊端与政商角力交织而成的荒诞剧。更讽刺的是,尽管波音Starliner飞船险些把人困死在天上,两位宇航员却在新闻发布会上拍胸脯表态:“我们还会坐这艘船飞。”
“是的,我们还会再坐Starliner飞。”威尔莫语气坚定,却让人哭笑不得。“这摊烂账得有人擦屁股。问题我们都会一个个解决掉,我们要让它重新起飞。”
看似英雄归来,其实一地鸡毛。
一场天价试飞的灾难性公关
这次飞行原定2017年启程,但从最早期阶段起就状况不断:项目延误、硬件问题、计算机失灵。真正升空已是2024年6月5日。而即便如此,Starliner飞船在靠近国际空间站的过程中依然出现新故障,计划中的回程通道被迫取消,两名宇航员就这样被“临时安置”在空间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直到2025年3月19日才通过SpaceX的“龙”飞船返回地球。
本应是NASA与波音联手打造的商业载人飞行里程碑,却硬生生演成了一次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危机公关灾难。Starliner这艘“希望之舟”,最后只能空壳返航,徒留NASA苦笑、波音背锅、政界互撕。
“放逐”太空286天:总统口水战,宇航员咬牙撑
286天,4,576次绕地飞行,121,000,000英里飞行里程。这个数字本该写进辉煌的太空史册,但它却成了拜登与特朗普互掐的新战场。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指责拜登政府“抛弃宇航员”,“不负责任地让他们飘在天上。”而民主党则反唇相讥,指责共和党当年批准波音合同的种种不合规流程。
NASA被政治裹挟,波音一边公关道歉一边申请更多预算,而真正被丢在太空窗口边、面对无重力日夜循环的,是那两个被“强制延期”的人类。
“我们是海军出身,早就知道这行不容易。”威廉姆斯苦笑,“这条路从来就不是直线,而是曲折蜿蜒。人类飞行本来就是不断‘修错’的艺术。”
太空孤岛:一边骑驯鹿过圣诞,一边信仰自救
人类的适应力,远比飞船强大。威廉姆斯在空间站里锻炼到能做深蹲和硬拉,重新回到地球后身体虽有些“晕头转向”,但她依然坚持:“我能行。”
而威尔莫则用信仰撑过日复一日的孤独:“我的牧师,是地球内外最棒的牧师。我每周都会通过视频连线参加礼拜。在那样的环境中,这种精神联系,是我活下去的支撑。”
为了不让生活变成纯粹的机械循环,他们还在太空过圣诞节时“骑着驯鹿模型玩斗牛”,靠游戏与幽默找回一丝人性。
回到地球,威廉姆斯只想吃一块芝士三明治——“因为我爸是素食者,这让我想起他。”她说,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抱抱老公和狗”。
问题一堆,责任互踢,但人类飞行还得继续
“飞行计划完全脱轨。”威尔莫承认,“但这正是太空探索的现实:你得准备迎接你根本没想过的意外。”
他毫不避讳地指出:“有些问题,是我作为指令长该问、但没问的。我们当然有责任。但波音和NASA也不能装没事。现在重要的不是追责,而是修正。”
在这场“谁该负责”的指责游戏中,NASA技术顾问乔纳森·麦克道尔给出了更冷静的诊断:“确实有技术问题,但这不至于构成严重威胁。只不过是谨慎起见才改用SpaceX接人。”
他说:“幸好NASA在项目早期就同时资助了Starliner和Dragon两个飞船设计。这次危机看起来像是巧合,其实是战略眼光。”
但即使如此,一项本应为美国航天工业争光的任务,如今却成了波音的公关毒瘤、NASA的制度拷问、政坛的口水战。
“还会再上一次飞”:不是信心,是无奈
发布会的最后,有记者问两位宇航员——还会不会愿意乘坐Starliner?
“当然。”威尔莫答得斩钉截铁。“我们要让它真正起飞,带人类去月球、再去更远的地方。”
这并不是一场英雄主义的宣言,而更像一种工程师式的执拗:问题再多,也得有人擦干净工具、把机器修好。人类无法永远依赖马斯克的龙飞船,波音的锅终归还得波音自己背。
所以即使286天的流放把两位宇航员磨成了半个哲学家,他们依旧会带着教训、登上那艘差点出事的飞船。
“我们愿意再做一次,”威尔莫说,“只要能确保别人不会经历我们经历过的。”
写在最后:太空不会原谅愚蠢
波音犯下的,不只是技术错误,更是制度傲慢。NASA的问题也不止是工程延误,而是对商业外包的盲目信任。
这场“漂流记”再次印证了那句最老的航天谚语:太空不宽恕错误,也不会原谅愚蠢。那些决策背后隐藏的预算腐败、政治操盘、企业推诿,将在人类继续探索宇宙的道路上留下长久的阴影。
威尔莫和威廉姆斯回来了,但真正的危险还没有结束。下一个飞船升空前,NASA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准备好了吗?